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工艺标准
一、施工流程
基层处理:首先对素土进行夯实处理,确保基础坚实稳定,为后续施工奠定良好基础。
垫层铺设:在夯实的素土上,铺设砂石垫层,保证垫层的均匀性和密实度。
基层浇筑:进行混凝土基层的浇筑作业,严格控制浇筑质量。
标高控制:通过贴灰饼、做冲筋的方式,精确控制面层的标高和平整度。
找平施工:抹找平层,进一步调整表面平整度。
面层施工:抹水泥砂浆面层,完成后进行三遍压光处理,确保面层质量。
养护管理:施工完成后,进行为期8天的养护,保障面层强度增长。
质量检查:对施工成果进行全面质量检查,确保符合标准要求。
成品保护: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产品保护,防止面层受损。
二、操作规范
前期工程处理:地面垫层下部的沟槽、暗管等工程需先行施工完毕,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展地面垫层及水泥砂浆的施工工作,避免后续施工对已完成工程造成破坏。
试块制作要求:垫层混凝土及面层水泥砂浆试块的制作组数遵循严格标准。每一层建筑地面工程试块组数不得少于1组;当每层工程面积超过1000m2时,每增加1000m2需额外增做1组试块,不足1000m2也按1000m2计算;若配合比发生改变,应相应增加试块制作组数,以确保对施工质量的有效检测。
垫层施工基础:垫层需铺设在均匀密实的基土之上。对于填土或土层结构受到扰动的基土,必须经过分层夯实处理,达到规定密实度后,方可进行垫层施工,保证垫层的承载能力。
混凝土垫层标准:当设计无明确要求时,混凝土垫层厚度不得小于60mm,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0,确保垫层具备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面层施工时间把控:水泥砂浆的抹平操作应在其初凝前完成,压光工作则需在终凝前结束,以保证面层的平整度和强度。
特殊情况处理:浇筑混凝土垫层兼面层时,采用随捣随抹的施工方法。若面层表面出现泌水现象,可撒布干拌的水泥和砂混合物,水泥与砂的体积比宜控制在1:2至1:2.5之间,并及时进行抹平和压光处理,确保面层质量。
水泥砂浆面层要求:水泥砂浆面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体积配合比宜为1:2(水泥:砂),稠度不得大于35mm,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5,保证面层的耐久性和使用性能。
水泥使用规范:水泥砂浆面层施工应采用标号不低于325#的水泥,严禁混用不同品种、不同标号的水泥,防止因水泥性能差异影响面层质量。
质量外观要求:水泥砂浆面层应无裂纹、脱皮、麻面、起砂、空鼓、倒泛水和积水等质量缺陷,确保面层外观良好,使用功能正常。
平整度检查标准:地面各层表面平整度采用2m直尺进行检查,垫层表面允许偏差为10mm,面层允许偏差为4mm,严格控制施工精度。
缩缝设置要求:水泥砂浆地面需设置纵、横向缩缝,纵向缩缝间距宜为3-6m,横向缩缝间距宜为6-12m,有效防止地面因温度变化等因素产生裂缝。
缩缝施工方法:缩缝施工可在浇筑混凝土时预埋预制木条,在混凝土终凝前取出;也可在混凝土达到规定强度后采用锯割方式成缝。缝宽宜为5-20mm,深度宜为垫层厚度的1/3,缝内填充油膏或沥青等柔性材料,保证缩缝的功能性和耐久性。
局部处理措施:当水泥砂浆层内有埋设管线导致局部厚度减薄时,应加设一层钢丝网进行补强处理,有效防止表面产生裂纹,保障面层整体质量。
三、允许偏差标准
序号
项目
国家标准允许偏差值(mm)
企业标准允许偏差值(mm)
1
表面平整度
4
4
2
踢脚线上口平直
3
3
3
缝格平直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