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浅谈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几点反思.pdf
文件大小:227.71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4.98千字
文档摘要

浅谈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几点反思

摘要:当前,在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中,最值得讨论同时也最令教师们头痛

的问题是怎样在儿童中心与教师主导之间寻找平衡。纵观过去20年的改革,教

改决策者及及部分理论改造者一直在大力提倡“儿童中心”或“儿童主导”取向,希

望从以前的“教师中心”转向现在的“儿童中心”,但实际推行的成效并不令人乐

观。在贵州幼教界掀起了一种“教与不教”的争论。“教”,不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

“不教”,幼儿连基本的动作协调都很难做好。本文通过自己幼儿园的改革实践,

将自己获得的一些经验和方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改革教师主导幼儿中心

当前,在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中,最值得讨论同时也最令教师们头痛

的问题是怎样在儿童中心与教师主导之间寻找平衡。纵观过去20年的改革,教

改决策者及及部分理论改造者一直在大力提倡“儿童中心”或“儿童主导”取向,希

望从以前的“教师中心”转向现在的“儿童中心”,但实际推行的成效并不令人乐

观。20年来,幼教实际工作者虽然普遍从理念上接受了“儿童中心”或“儿童主导”

的观念,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做不到甚至不愿做。是因为教师们操作起来容易

走进误区,教育改革提倡“以幼儿为中心”教师们就完全放手让幼儿进行探索,甚

至连一些基本技能都不再教孩子,只让幼儿自由的探索,探索的过程很多,但结

果却不另人满意,幼儿缺乏基本技能的掌握,在探索上就受到了局限,经过一段

时间的进行,幼儿的发展不全面,各方面的能力有所下降,因此,在贵州幼教界

掀起了一种“教与不教”的争论。“教”,不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不教”,幼儿连

基本的动作协调都很难做好。因此幼儿教育的改革中,让很多老师走进了误区,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以儿童为中心”作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方向可能是一种误导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幼稚园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就是:推行以

儿童为中心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因此,原香港教育署及后来的教统局在政府文件

(如《学前教育课程指引》)及其他出版物中不断提倡和强调“以儿童为中心”成

为幼教界人人必讲的时髦语,成了先进幼教思想的象征符号。

在过分以成人为本位的情况下强调一点儿童发展,这本是合理的。但

是,不能矫枉过正,尤其是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如此大规模倡导和推行“以

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和实践,必然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朱家雄,2004)。

首先,东西方社会在个人价值取向方面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我们完全

照搬西方个人自由主义社会里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就会颠覆我们自己的本

土文化,这次抗震救灾就是最真实的见证,就是因为我们数千年的文化和教育理

念,让我们中国人呈现无比坚固的民族凝聚力,震撼着全世界!

其次,在英、美等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中也没有真正实现所谓的“以儿

童为中心”。美国权威幼教专家丽莲.凯茨甚至公开反对这一说法,认为它不合逻

辑,建议使用“敏感于儿童需要”的课程。

第三,英国一项大规模追踪研究证实,“以儿童为中心”(儿童主导)

的幼儿教育模式并不是最有效的。研究人员追踪研究了3000名英国儿童从3岁

到7岁的教育及发展,结果发现:(1)最有效的幼儿教育是同时提供教师发起的

学习活动及幼儿自选但有教师知道的游戏活动;(2)优质的幼儿教育能够在教师

主导与儿童自发的互动和活动之间取得平衡;(3)幼儿认知发展水平与教师发起

的学习活动及师幼互动、分享程度有关;(4)最有效的幼儿教育应包括“教学”

及提供引导性的学习环境和常规。

二、儿童中心说相对于教师中心说是进步的

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中心说,认为学

生必须对教师保持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培训学生心智的艰巨任务,从总体上

讲应留给教师”。当代要素主义学派也持这种观点。另外,教育家凯洛夫也认为,

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赖

于教师正确的教。这与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说如出一辙(章达友,2001)。

上述传统教学观带来了教学中教师恶性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学生个

性和创造性受压抑等恶果,因而在20世纪初期受到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

育者的强烈反对。杜威针对教师中心论忽视学生的做法,提出了教育中的儿童中

心说。他认为,儿童中心说的提出标志着教育界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从此,

儿童变成了太阳,是中心,教师是地球,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