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舞蹈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随着2022年版新课标的出台与实施,舞蹈课程正式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舞蹈教学实践应全面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通过舞蹈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发挥舞蹈的育人作用。文章从开启分段教学、设计趣味情境,融合姊妹艺术、聚焦学生本位,优化评价机制、提升核心素养等方面论述小学舞蹈教学实践的改革探索。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舞蹈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小学舞蹈教育,是我国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落实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一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了艺术教育的地位与育人作用。新课标的颁布,为一线教师带来了机遇,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
一、新课标对小学舞蹈教学的明确要求
此次新课标首次引入“新三科”——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此前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由音乐学科与美术学科组成,经过修订,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从两门学科增加到五门学科,从育人需求来看,“新三科”的设立对于实现五育并举,尤其是美育素养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这也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审美可能性。从舞蹈教师的角度来看,舞蹈已经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之中,舞蹈教育不再是专业院校学生的专利,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普及式艺术教育。技术不再是舞蹈教育唯一的评判标准,而是通过舞蹈来塑造学生完美人格,使舞蹈成为达到育人作用的一种方式。
故“新三科”的设置,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指明了方向,促使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都进行全新探索,从而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舞蹈教学实践的改革策略
(一)开启分段教学,设计趣味情境
小学是学生身心快速发育的阶段,也是形象思维最为敏感的时期,因此在这个阶段的舞蹈课程中,应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多以“情境”“游戏”“观察”等方式导入,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既能掌握舞蹈的基础知识,又能逐步提升综合素养。
1.情境导入,形象捕捉
新课标将小学舞蹈课程分为1~2年级(低年段)与3~6年级(中高年段)两个阶段,其中低年段的学习任务为形象捕捉与表演,即通过观察、模仿来了解身体部位,塑造健康体态。低年段的学生观察能力强,对生活中的一切充满好奇,想象力丰富,因此应采用有趣生动的情境式教学将学生带入课程当中,从而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到舞蹈教学中。形象捕捉的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活,在提高学生舞蹈素养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一草一木,用眼睛去发现生活美感”的习惯。在舞蹈课例“猫和老鼠”中,所捕捉的形象为小猫与老鼠,教师首先通过情境导入让学生想象小猫走路的形态特征后进行模仿,将猫跳步、小碎步融入故事情节中,接着基于猫要捉老鼠的故事走向,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不同形象,体会两种形象不同的动作特征与情绪状态,最后在猫捉老鼠的造型编创中,引导学生发挥独特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编创出独一无二的舞蹈造型。
2.边歌边舞,表达自我
中高年段的学习任务为小型歌舞剧与即兴表演,主要学习舞蹈的基本元素、舞蹈片段、主题即兴等。中高年段的学生已经对舞蹈有了自己的认知与理解,教师应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在歌舞、游戏、交往交流、自主感受中自主学习和提升能力,学习对象可以是老师、同伴、环境,甚至是自己。通过多途径的学习,学生大胆试错、体验、表达,在教师设定的各个环节中评价、感受,塑造舞蹈认知,发现舞蹈乐趣,在舞蹈世界中主动探索,去发现美、创造美。
(二)融合姊妹艺术,聚焦学生本位
新课标指出,舞蹈学科应围绕“表现、创造、欣赏、融合”这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艺术实践。新课标中指出1~2年级舞蹈课主要依托唱游·音乐及体育与健康实施。3~6年级主要依托音乐及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实施。
1.打破学科壁垒
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不是以培养舞蹈演员为育人目标,因此舞蹈技能知识的学习与训练并非首要任务。舞蹈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汉代乐舞“百戏”便是杂糅了音乐、舞蹈、唱词、杂技、武术等综合演出的形式,中国古典舞则是吸收了中国古代的宫廷舞、戏曲舞蹈以及武术中的一些元素,通过凝练与升华形成的一舞种流派。如何在单一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打破学科的壁垒?
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与姊妹艺术(音乐、美术、书法、戏剧等)进行融合,如在音乐课中加入舞蹈的律动,将音乐中的旋律与舞蹈的肢体线条建立联系,让音乐力度的强弱变化在舞蹈中得以表现。在轻柔舒缓的音乐中,学生的肢体动作应该是柔美、流畅的;在激烈昂扬的音乐中,学生的肢体动作可以是上下起伏较大、跳跃、大开大合等,在开发学生肢体的同时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此外,书法“永字八法”中起笔落笔的抑扬顿挫、欲左先右也正与中国古典舞中的身韵、动势不谋而合。
其次,舞蹈教学也可以和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进行融合,将古诗词中描绘的意象利用情境化的肢体演绎,深化学生对古诗词人文内涵的理解,在对中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