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长征胜利万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红军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和对革命前景的坚定信念。
2.?了解长征的背景、艰难历程和伟大意义,学习红军长征精神。
3.?品味文中生动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探究文本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渗透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是一条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道路,这是是一条用意志和信念指引的坦途。他们衣衫褴褛、食不果腹、中途不断遭到敌人的袭击,可他们从未放弃对胜利的渴望;出发时他们二十多万人,结束后只剩下5万多人,中央红军剩下不到二万人,行程二万五千里,可他们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仰!
请看一系列的数字:1.走了735天。2、经过了14个省。3.途中经历了600多场战役。4.途中召开了60多次重要会议。5.走了25000里。6.平均每天行军约71里。7.翻越了40多座雪山。8.最长的一次行军是18天。9.渡过了24条江河。10.年龄最小的战士是9岁。11.攻占700多座县城。12.平均年龄是25岁。13.20.6万人参加,结束时仅剩5.7万人。有不少于16.6万名红军将士战死或失散在长征途中。
这段长征,不仅是红军战士的传奇,更是中国革命史上的辉煌篇章。每一个踏上这段路的战士,都是无畏的英雄,他们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卷中,为我们提供了永不磨灭的启示:在追求正义与平等的征途上,即使前路困难重重,坚韧和忠诚仍然是前进的力量源泉。
岁月轮回长征已远,但我们依然在路上。
二、时代背景
外部因素: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国民党当局却鼓吹攘外必先安内”,实行“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政策,集中兵力对红军实行围剿政策。
内部因素:内因——中共中央出现左倾错误。临时中央以及完全不懂中国实际的洋顾问(国际顾问李德)改变了过去毛泽东等人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造成红军对国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伤亡惨重,根据地缩小,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只能实行战略撤退—长征!
杨成武同志所在的红四团曾作为先头部队,经过一年多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终于在1935年10月19日到达北上抗日的陕北革命根据地-一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三、文体知识
杨成武(1914——2004年)福建省长汀县人。 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当上团政委。后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成就: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代表作品:《杨成武军事文选》《忆长征》《中国进攻曲》《战华北》《新的使命》《杨成武回忆录》。
回忆录:“回忆录”属于记叙文体,常用叙述、描写、资料编排等方法,追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带有文献性质。
特点:真实性、广泛性、突出性。
分类:亲笔回忆录和口述回忆录。
四、整体感知
预习检查——正字音。
沸腾(fèi)寒暄(xuān) 筹款(chóu)互诉衷肠(zhōng)
寒噤(jìn)缴获(jiǎo)潇水(xiāo)不打自垮(kuǎ)
给予(jǐ)骚扰(rǎo)屏障(zhàng)熙熙攘攘(rǎng)彝族(yí)间歇(jiàn)坐骑(qí) 给养困难(jǐ)
2.通过这个标题,你读出哪些信息?
“长征”又被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是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长征胜利”是指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万岁”这一表达欢呼的词语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
3.梳理文章结构层次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
4.把握文章结构,厘清行文脉络。
第一部分(1-8)抵达了吴起镇。
第二部分(第9-20段),歼灭二马骑兵。
第三部分(第21段),消灭千佛山的反动民团。
第四部分(第22段),离开吴起镇,三军会师。
第五部分(第23-46段),补叙参加召开的全军干部会议途中、会场环境、会上的讲话,以及感受。
五、文本研习
第一部分(1-8段):
1.战士们的心情可以用哪些词语概括:激动、兴高采烈。
2.分析本部分中的场景描写。
第四段“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场景描写:即生动展现长征胜利的喜悦和红军战士的精神风貌。
3.分析本部分中的细节描写。
比如对战士们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如“同志们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抢先到达了吴起镇”,体会细节对刻画人物和烘托氛围的效果。体现红军战士对长征胜利的自豪和对革命的热情。
第二部分:歼灭二马骑兵。
1.这场战役可分为几个场景?战斗前——战斗中——战斗后
2.第15段是什么描写方法?作用?
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