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体育“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策略
【摘要】“任务驱动式”教学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导入目标性任务,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学习、教师的点拨中解决问题,达到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能力的目的。“任务驱动式”教学为新课程改革中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方式提供了一种方法。文章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通过一线教学实例,论述小学体育高年级“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体育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
体育与健康新课标中破除了单纯追求运动技能的学科体系,突出强调了“学生主体”的地位。即课堂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出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改变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成为真正的主角,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过程中习得知识与技能。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比赛和各种小游戏,但注意力较分散、不易集中,理解力也不够全面,小学生的这些特点为开设“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提供了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设计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练习兴趣;此外,“任务驱动式”教学还能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思维碰撞、总结归纳中,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与技能。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任务驱动式”体育课堂中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进行研究。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的要素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内容要凸显趣味性
“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的内容要学生主动去参与、体验,一是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和学生已掌握的生活经验。二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灵活选用教材内容,体现自己独特的教学智慧,精准地把握“任务驱动式”教学中教师“引导”和学生“思辨”角色的定位,设计的任务活动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创新性等,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例如,教师可以设置生活化游戏任务。在学习单手肩上投篮时,将任务设计成“我是上菜员”的游戏,让学生们体验如何才能将“菜”托得稳。学生都很乐于参与,在欢声笑语和讨论中,学生轻而易举地就掌握了持球手五指自然分开,手心空出,辅助手放球的侧方,肘关节自然下垂,置球于肩前上方的持球动作。
(二)“任务驱动式”的学习目标要指向精准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的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即组织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寻找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虽然是主体,但也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去完成任务,因此,“任务驱动式”学习目标的指向要精准地突破重、难点。
例如,在教学投篮时,教师可将“任务驱动式”学习目标设置为两个问题:“投篮球后旋有什么作用?”“投篮弧线高低哪个更容易进球?”学生大胆尝试、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后旋球有助于增加球在空中的稳定性”“弧线高命中率高”的结论,学生在实践和思想碰撞中自行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主体性
教师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活动中应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思考为完成任务应采用的方法和措施。学生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教师,而是通过自己查询资料、询问同伴,在实践操作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并学会举一反三,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跳远素质练习课时,教师给学生准备了软垫、小栏架、塔跳板、橡皮筋、实心球,让学生利用不同的器材设计练习方法,仅对学生的练习目的作出规定,即提高弹跳力。确认好任务目标后,小组内学生各抒己见、探讨交流,提出各式各样的练习方法。随后,教师为每个小组按需分配器材,他们按照自己设计的活动方式,全身心地投入练习之中。虽然每个组器材不同、方法不同、强度不同,但在“自创”的练习方式下,学生的兴致很高,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差异性
体育学科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身体素质存在差异,技能掌握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教师可以将任务划分为基础任务和拔高任务。基础任务面向全体学生,着重强调本课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难度较小,绝大多数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完成,拔高任务就是面向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基础任务上提升难度。
例如,在教学排球的正面双手垫球时,教师可设置基本任务:学生抛球—垫球给对方,要求判断落点准,传球准,连续完成10个。扩展任务:(1)跨步垫球,要求移动迅速,判断落点准,传球准,连续完成10个;(2)双人对垫球,要求连贯完成10个。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要注重评价与反馈
(一)“任务驱动式”的评价效果要突出激励性
评价激励作用的大小,取决于被评价对象对评价的接受程度,接受程度越高,激励的作用就越大。一个容易被学生接受的评价,首先评价过程及结果要客观、准确。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效果评价,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这样做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