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新编高职语文》(第四版)教案:01 自立立人歌 陶行知.doc
文件大小:330.34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1.07万字
文档摘要

PAGE4

《新编高职语文》(第四版)配套教案

01自立立人歌

陶行知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对诗歌作品阅读欣赏的基本方法。

2.对本诗由铺成到反问,正反对比的创作方法有所了解。

(二)能力目标

1.正反对比的创作方法在表现主题上的作用。

2.解读本诗“好汉歌”的内在含义。

3.体悟本诗简洁明快、铿锵有力的语言风格。

(三)素质目标

1.提高阅读欣赏诗歌的水平。

2.学习本诗简洁明快、铿锵有力的语言风格。

3.领会自立自强精神,争做“好汉”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正反对比的创作方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领会培养自立自强精神,争做“好汉”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难点

1.如何解读本诗“好汉歌”的内在含义。

2.深刻领会本诗明白如话的语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方法与建议课时:

(一)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二)建议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受“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有的同学在学校“混文凭”、毕业后靠父母、亲友找关系就业,甚至理所当然地加入到“啃老族”的现象,说明现在的青年学生在自立、自强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我们只有尽快转变观念,从靠父母,靠朋友转变到靠自己,自立、自强,才不至于被竞争激烈的社会所淘汰。靠自己,努力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靠自己,努力学习工作,积极参与竞争;靠自己,与人和谐相处,主动把握机遇,去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

如何转变观念,自立、自强于社会,是我们今天学习陶行知《自立立人歌》这首短诗的主要目的。

二、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年),安徽朗县人。原名文浚,后改名行知。我国近代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思想家。毛泽东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914年留学美国,1917年回国后,供职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先后任教员、教育科主任和教务主任等,又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积极从事平民教育运动,率先关注乡村教育问题,1926年发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等文章。1927年,他在南京郊外晓庄创办了一所与旧教育分庭抗礼的新型学校——晓庄师范学校;1939年,他又在共产党人和民主进步人士的支持关怀下,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为革命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他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也是他高尚品质的真实写照。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斋天自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

陶行知教育名录:

1.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4.教育是立国之本。

5.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晓庄师范学校旧貌

三、课文思想内容赏析

大声朗读课文《自立立人歌》。

本诗是陶行知针对青年学生动手能力很差的弱点而写的。作者曾为这首小诗写过后记:“……我写这首歌,志在勉励青年打破依赖性,不再做那贪图享福之少爷小姐。”

(一)题解

自立:教育我们要学会自立、自强。多指一个人凭借个人的努力奋斗,积极向上,永不懈怠,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屈服,要努力拼搏,直至走出困境的精神。一个总是依赖别人的人,是很难生存于世的。

立人:教育我们要懂得自尊、自重,学会做人。我们要求每个同学做到自尊、自重,而一个人自尊、自重的最起码的表现,在于他对社会行为准则的自觉遵守。如作为社会的人都希望自己人格的尊严得到别人的充分尊重,同样一个和谐的社会也需要社会成员对别人人格的尊严给以充分的尊重。相互尊重,才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有人如果只是片面地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生活,而可以随意地不尊重老师,不尊重其他同学的人格、思考与生活,这实际上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准则践踏,也是对自己人格尊严的抛弃。

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学会自尊、自重,则是学会做人的重要基础。

(二)课文思想内容赏析

全诗四节,由铺成到反问,正反对比,简洁明快,铿锵有力,贯穿着“劳动神圣”、“民主”、“自强不息”的主题。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本色,是真正的“好汉歌”。

第一节,简洁明了地提出要求青年学生“自己的事

自己干”,并从正面强调“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啃老族”要喂到何时?

是好汉”思想主题。

所以,我们青年学生从现在开始,要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第二节,除了“自己的事自己干”外,还得“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