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doc
文件大小:6.1 M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2.1千字
文档摘要

2014-2015学年下学期泸源中学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PAGE

PAGE5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五、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那么,如何来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问题:作者所说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到底是怎样的爱?他们之间有何区别?对一个人的成熟成长有何作用?

设计意图:抓住作者阐述的核心观点,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本文的主要内容分成三个小问题进行研究学习。

师生活动:鉴于本文学生在阅读上可能存在的理解困难,所以设置如下问题,逐步展开学习:

1、整体阅读,感知课文,明确文章的思路。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明确:概括地讲,这篇文章谈了“爱”。具体如下:?

(一)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发展。(1—3)?

(二)爱的对象的发展及原因。(4—8)?

(三)探讨了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问题。(9—10)?

2、让学生小组讨论并解决下列问题:

(1)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2)母爱父爱的优点与缺点。

(3)母爱父爱有何本质的区别?

(4)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什么??

(5)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样的爱?

师生活动:为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本文的观点,可让学生回顾生活中常常见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完全将自己的满足快乐建立在别人是否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我想大家小时候肯定都遇到过,叔叔阿姨总会问你在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你更喜欢谁。这时候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就是谁在那一段时间里经常满足你的要求,谁更宠着你,你就更喜欢谁。

??这就是费罗姆所说的不成熟,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3、那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是怎么样的呢?5分钟时间,迅速阅读全文,找出相关信息补充下列表格。

??年龄段

特征

刚出生阶段

?

8岁以下

?

8~10岁

?

少年时期

?

成熟时期

?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

??年龄段????????????????????????????????特征

????刚出生??????????????????????????无被爱的意识

????8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用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期??????????????????????感受到爱唤起爱的力量

????成熟期???????????????????????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4、我们来看,文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也就包括了“父爱母爱、孩子的爱”,那么,父母的爱是怎样的呢?在作者看来,父母的爱有何优点又有何缺点?(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

?母爱优点: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渴求的。

缺点: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用努力赢得。

父爱优点: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可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缺点: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其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

5、“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这两种感情有何本质的区别?(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前一种是不成熟的爱,只懂得接受,并且因此使自己看起来弱小、孤立无援,处

?参考答案:

课堂目标检测

D(关键是对“消极”一词的理解。它只是指母爱的无条件,孩子无需付出就能获得,而不是指“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

A组

1.B(A“刹”的音应为“chà”;C“蘖”应为“孽”;D“嬴”应为“赢”。)

B组

2.A(“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表示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应用“休戚相关”,意思是“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3.C(A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把“而且是”改为“而是”,与前面“不是”呼应;B语序不当,应把“孤立无援”调至“自己弱小”后,以使句式整齐,合乎逻辑;D成分残缺,应在“父亲”后加“的高度”,使之充当前面“达到”的宾语。)

C组

4.母亲以创造者的姿态关怀和爱自己的孩子,从而使自己的生活产生新意义的一种追求。

5.对比论证。将真正疼爱孩子的母亲允许并希望促成孩子与自己的分离,与那些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妇女的失败做法相对比,从而指出母亲的真正本质是关心孩子的成长。

6.“忘我无私的母爱”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