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的模样》教学设计
【课程概况】
授课对象
一年级
课时规划
1课时
参考教材
湘美版《美术》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大树的模样》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材内容聚焦走进自然,特别是通过树木来引导学生观察并表现树木的特征。教材通过对画作的艺术欣赏,引导学生了解树木在画家笔下的呈现方式,同时结合实际观察,帮助学生识别和表现不同季节的树木。
通过这节课,学生不仅能够学会观察和认识树木,还能通过色彩、形状等元素进行艺术创作,发展他们的艺术感知和表现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能够通过直观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进行学习,但抽象概念的理解和逻辑思维尚在发展,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学习活动需要节奏紧凑且趣味性强。他们对自然和艺术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和表达,对具体的视觉材料(如图片、实物)和情境化任务更感兴趣,想象力
丰富,但在美术技能上尚不熟练,对工具和材料的使用需要分步指导。他们的合作意识初步形成,能够参与简单的团队任务,但需要教师明确分工并适当引导。
设计思路
学生以“自然护林员”的身份,观察大树的结构、形状,了解不同树木的品种和名称,绘制树木,为“奇妙的大自然”栽种树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通过欣赏关于树木的绘画作品作品,学生不仅感知树木的丰富多彩,还能理解画家如何运用色彩表达树木随季节的变化。课堂活动结合实践,学生通过对树木纹理的描绘、对树叶的描绘、对不同季节树木的描绘,培养他们的色彩认知与表现能力。同时,通过互动讨论和创作,学生将自然观察转化为艺术表达,既提升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作兴趣。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培养学生发现和感知树木的特征,通过对色彩和形态的观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感知能力。
【艺术表现】:帮助学生通过实际创作,运用多种绘画材料,表现树木的特征与色彩,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作技巧。
【创意实践】: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材料和创作方法,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树木,发现树木的形状、色彩、纹理等特征,感知树木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了解树木的基本构成,学会欣赏不同树木的画作。
【教学难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不同季节多样的树木,理解树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启发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活动体验法、讨论学习法等等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学具准备】画纸、彩笔、蜡笔、水彩等,学习单、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构思
新课导入
1、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情境:化身“小小护林员”,情境置入教学,便于吸引学生的上课兴趣
【森林里今日频繁出现偷伐树木的现象,林中的小动物们快要无家可归了,它们请求你成为“小小护林员”,守护森林,栽种树木!】
2、师提问:“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护林员”,首先我们要自己先认识了解大树。森林里有那么多树,它们都长得一样吗?”
学生自主思考,进入角色状态。
利用单元情境激发学生对任务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树木的多样性,引入接下来的学习内容。
知识新授
环节1:大树的纹理
1.教师展示几张不同纹理的树干图片,带领学生观察图片中树木在纹理上的特点。“树皮上的图案与起伏是大树的纹理,同学们能找找图片中的大树的纹理有什
么不同吗?”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让学生知道树木的纹理是树的基本特征之一
“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办法把大树的纹理表现出来呢?”
2.展示大树的画作,引导学生对画作中表现树木纹理的方法进行思考,进一步带领学生进行绘画上的探究与实践提升学生
的创作技能与观察能力。
2.归纳:大树的纹理主要有光滑的和粗糙的。
光滑的:可以用水彩(笔)、软头马克笔等直接表现。
粗糙的:可以用蜡笔、色粉笔等,用侧面画出粗糙纹理。也可以用美纹纸胶带表现。
学生认真观察图
片,找寻图片中
树皮纹理的特
点,回答问题,
分享自己的看法
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培养观察力和艺术感知力,让他们意识树木的纹理是大树的基本特征之一,同时为创作实践做出铺垫。
环节2:大树的叶子
【除了纹理不一样,大树之间还有什么不同呢?咱们顺着树干往上寻找
吧!】
1.引导学生指出树木之间树叶的不同。
2.师提问:“图片上的树叶各有什么特点?你能说出来吗?”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小组合作思考并完成学习单。可以从外形、叶脉、图案等角度出发,进行观察思考!”
4.小组合作并完成学习单,将找到的树叶的特点写下来,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