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研究
摘要在“双减”背景下,作业布置是促进学生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根据小学数学作业布置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进行作业优化,发挥作业功能。作业优化策略包括:依据课程标准,把握作业难度;控制作业数量,划分作业梯度;精选情境素材,提升作业温度;布置实践作业,提升目标高度;科学开展评价,发挥作业功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双减”背景作业优化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指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在“双减”政策颁布后,教师对课后作业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者在作业分层[1-2]、作业优化策略[3]等方面做了研究。本研究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针对当前小学数学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研究,力图实现作业结构规划合理、作业总量有效限制、作业质量有效提升的目标。
一、当前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总量大,重复率高
“双减”的根本目的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可见,作业成为学生负担不再是局部或少数问题,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业总量大、重复率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以考试和升学为导向,针对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进行重复训练。
(二)作业布置没有区分度
小学数学作业题大多来源于练习册。教师布置的作业是按章节或页码,针对所有学生进行作业布置,这导致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会与不会都要完成,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没有选择权,这导致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没有区分度,作业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情境化作业少
现在小学数学作业布置多是各类计算题,如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能力,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大多是应用运算律来提升运算效率和能力。情境化作业布置较少,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逐渐减退,感觉数学没有实际应用价值。
(四)与学科学习相关的实践操作类作业少
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理解知识、发展技能的重要手段。与小学科学不同,数学作业布置与实践操作相关的或与其他学科融合的作业较少,这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抽象性,数学学习失去了趣味性。
(五)作业评价随意性大
学生在完成作业后,教师在作业评价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有的教师让学生代评,有的教师用“小猿口算”等电子软件对答案,这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失去了一次重要的了解机会。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下一步采取的所谓有针对性的教学也是凭借经验或想象,导致学生学习缺少目的性,成绩提高缓慢。
二、作业优化策略
(一)依据课程标准,把握作业难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进行作业范围选择和难度把握的重要依据。教师要把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对学习主题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作为作业布置的重要依据。例如,第一学段(1~2年级)“乘法和除法”主题,其【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生活情境是“乘法和除法”主题学习和作业布置的重要依托,在情境问题解决过程中感悟运算间的关系,形成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重在从意识层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在作业布置时,教师需要选择与课程标准要求相适应的题目,不能盲目扩大作业范围、提升作业难度,以达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目的。
(二)控制作业数量,划分作业梯度
作业数量大是学生作业负担重的表现之一。划分作业梯度就是把作业进行难度区分,这有助于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发展需求[5],在完成作业时,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自由选择,这也将有效地解决每个学生作业总量大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可将作业划分为基础巩固型、能力提升型、拓展探究型三个层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既能吃得饱又能吃得好。基础巩固型作业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这部分作业主要目的是巩固当天所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和简单运算等基础知识。能力提升型适合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拓展探究型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满足部分学生的发展提升愿望。例如,在学习了乘法口诀后,教师可以布置10~15道简单的乘法口诀运用题目,还可以布置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作业,如测量自己家中茶几或餐桌的长和宽,求茶几或餐桌的面积,增强对乘法的理解。
(三)精选情境素材,提升作业温度
情境是拉近知识与学生距离的重要途径,作业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情境中理解知识、应用知识、迁移知识,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符号,通过应用、迁移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知识变得“有血”“有肉”“有温度”。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结合所学内容,作业情境可以选择生活情境、游戏竞赛情境、童话故事情境等。例如,在学习乘法时,可以设置超市购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