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前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社区的教育合作PPT教学课件.pptx
文件大小:2.18 MB
总页数:92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2.34万字
文档摘要

第七单元学前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社区的教育合作

目录/contents学前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合作01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的教育合作02

学习目标掌握家园共育的内涵、原则和策略。了解家园共育的现状和意义。掌握社区教育的概念和功能。了解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和意义。了解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策略。素养目标强化热爱幼儿、热爱学前儿童教育事业情感。

引导案例美美的攻击性行为可可是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某幼儿园上中班。他比较好动,时常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其中,美美被可可碰到的次数比较多。渐渐地,我发现美美也开始有了攻击性行为。深入了解后,我得知美美把可可的行为告诉了父母。美美的父母便教育她,如果其他小朋友欺负她,她必须反击,不能受欺负,甚至还教她如何有效地自卫,防止被他人欺负。分析:案例中,美美攻击性行为的出现与其所处的教育环境——幼儿园和家庭有着密切联系。幼儿园是学前儿童步入正规学习的起点,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建立最初学习基础的重要保障。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者要密切配合,才能共同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

家庭、幼儿园、社区是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共同体。家长要认识到家园共育、家庭和社区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主动参与家庭、幼儿园、社区协同教育,尊重教师,理性表达诉求,积极沟通合作。同时,家长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引导学前儿童正确认识各种现象,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从而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引导案例

模块一学前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合作01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幼儿园则是学前儿童迈入社会的第一站,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家庭、幼儿园作为学前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因素都不可比拟的。通过家园合作,幼儿园可以从家长那里得到人力、物力的支持;家长可以有机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更好地认识孩子的特点,从而密切亲子关系,改进家庭教育方法。同时,家长也可以了解教师的工作,从幼儿园获得科学教育的知识,提高和改善家庭教育的质量。模块一学前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合作

模块一学前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合作一、家园共育的内涵家园共育是指由家长和幼儿园一起完成对幼儿的教育工作。幼儿教育并不是家庭或幼儿园单方面地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而是基于双方组合关系的互动教育和互动影响的过程。家长在把握家园共育的内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模块一学前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合作家园共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幼儿家庭和幼儿园,两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互为依赖,不可缺少,拥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幼儿园应该正视家长作为促进幼儿学习和成长的积极合作者的地位,可以多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并开设相关的家长教育课堂,对家长的教育方式以及与幼儿园合作的方法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家长应及时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与幼儿园保持互动和合作,及时提供幼儿身心发展的情况,并虚心接受幼儿教师的建议。1.家园共育的实施者

模块一学前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合作2.家园共育的关键点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教育和保育。这是家园共育工作的核心,也是衡量家园共育效果和价值的关键点。3.家园共育的对象家园共育的对象是幼儿。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虽然幼儿教师和家长是教育的实施者,但教育的对象都是幼儿,教育的目的都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4.家园共育的实质家园共育的实质是合作。家园共育结合了幼儿园和家庭双方的优势,使教育合力最大化,达到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双赢的效果。

模块一学前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合作二、家园共育的意义1.有利于学前教育法规的落实开展家园共育是贯彻教育法规的需要。《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一章第三条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同时面向幼儿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三部分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可见,幼儿园与家庭在教育上的相互融合、教师与家长成为伙伴关系是依法治教的需要。

模块一学前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合作随着人们教育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关注幼儿教育,学前儿童在家庭中所受的影响也逐渐增强,家长的言行对学前儿童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学前儿童教育仅仅在幼儿园进行,就会产生“5+2=0”的现象,即学前儿童在幼儿园学习了5天,可是周末回家待2天,由于家长的要求与幼儿园的要求不一致,学前儿童在幼儿园所培养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又重新回到原点。例如,幼儿教师要求幼儿自己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