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大班安全教育《如何防雷电》.pptx
文件大小:3.57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2.89千字
文档摘要

大班安全教育《如何防雷电》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室内防护措施

01

雷电基本认知

03

户外避险要点

04

特殊情况处理

05

应急自救方法

06

安全教育设计

01

PART

雷电基本认知

当雷电云在积雨云内部形成并向下移动时,地面物体上的电荷会感应出相反的电荷,从而产生静电感应。

静电感应

雷电形成原理简述

电磁感应

当雷电电流通过导体时,会在导体周围产生磁场,导致电荷的运动和分布,从而产生电磁感应。

电流传导

当雷电电流通过导体时,会在导体中产生热量和光,甚至引起爆炸和火灾。

常见雷电现象分类

雷电暴

感应雷

直击雷

球雷

指在一定时间内,多次雷电活动的总和,通常伴随着强烈的电场和磁场变化。

指雷电直接击中地面、建筑物或其他物体,造成破坏和危险。

指雷电在周围空间产生电磁场,从而感应出电荷,对电子设备和人员造成伤害。

指一种罕见的雷电现象,通常呈球形,沿地面滚动,对周围物体造成破坏。

雷电预警信号识别

观察天气变化

当天空中出现浓密的乌云、雷声和闪电交替出现,即可能预示雷电活动的开始。

接收预警信息

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等渠道获取雷电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识别雷电信号

在雷电活动发生时,应注意观察闪电的强度和频率,以及雷声的响度和方向,判断雷电是否正在接近自己。

02

PART

室内防护措施

电器设备关闭要点

雷雨天气关闭电器

在雷雨天气,应及时关闭室内电器,包括电视、电脑、空调等,避免电器成为雷电的导体。

拔掉电源插头

避免使用有线连接

在关闭电器的同时,应将电源插头拔掉,以减少电器被雷电击中的风险。

在雷雨天气,尽量不使用有线连接的设备,如有线电话、有线网络等,以免雷电通过线路传入室内。

1

2

3

远离金属物品

在雷电天气,尽量不使用金属工具,如铁锤、铁锹等,以免因工具导电而发生危险。

不使用金属工具

金属物品妥善存放

将金属物品放在室内干燥、远离门窗的地方,以减少被雷电击中的可能性。

在雷电天气,尽量远离金属物品,如金属门窗、金属管道、金属晾衣架等,避免成为雷电的放电对象。

金属物品规避原则

门窗安全距离控制

关好门窗

在雷电天气,应及时关好门窗,防止雷电通过门窗进入室内。

01

在雷电天气,尽量不接触门窗,特别是金属门窗,以免因接触而遭受雷击。

02

保持安全距离

在门窗附近时,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避免因雷电放电时产生的电弧而受伤。

03

不接触门窗

03

PART

户外避险要点

不在大树、电杆、塔吊等附近避雨或躲避雷电。

避开高耸物体

不站在水面上或水边,以及避免在空旷的田野、山顶等高处。

远离水体

尽量找到低洼地带,如沟渠、山谷等地方躲避,但需注意不能积水。

寻找低洼地

安全区域选择标准

不要接触或靠近树木,尤其是高树,避免成为雷电传导的通道。

高大物体规避方法

远离树木

避免与金属物体接触,如电线、铁轨、金属栏杆等,因为金属是电的良导体。

远离金属物体

不使用手机、收音机等电子设备,减少雷电的吸引。

尽量避免使用电子设备

正确避险姿势示范

蹲下抱头

在雷电天气中,应尽量蹲下,双手抱头,以减少身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

01

不躺在地上

尽量不躺在地面上,因为地面会传导雷电,增加被雷击的风险。

02

不打伞

避免使用带有金属杆的伞,以及其他金属物品,以免吸引雷电。

03

04

PART

特殊情况处理

车内避雷注意事项

关闭电子设备

在雷雨天,应紧闭车窗,尽量不触碰车内的金属物品,避免将身体伸出窗外。

停留安全位置

紧闭车窗

避免使用车载音响、GPS导航等电子设备,以免吸引雷电。

尽量停留在车内,避免下车或站在车旁,等待雷雨结束。

水域环境应对策略

远离水面

雷雨天气尽量避免在水域附近活动,如湖泊、河流、海边等,以免发生触电危险。

01

绝对禁止在雷雨天气游泳或从事水上运动,以免因水导电而发生危险。

02

离开水体

如已在水域中,应尽快离开,寻找安全的避难所,避免雷电袭击。

03

切勿游泳

空旷地带紧急处置

在空旷的场地,尽量寻找低洼处躲避,避免成为雷电的“制高点”。

寻找低洼处

不要高举雨伞、铁锹等物品,以免增加被雷击的风险。

避免高举物品

尽量保持低姿势,如蹲下,双手抱膝,以减少接触地面的面积。

保持安全姿势

05

PART

应急自救方法

受伤人员初步救护

迅速脱离危险区域

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尽快将受伤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避免继续接触雷电或电线等危险源。

检查伤情并采取初步措施

拨打紧急电话求助

迅速检查受伤人员是否有呼吸、心跳,若停止则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如有外伤,应进行止血、包扎等初步处理。

在紧急情况下,拨打当地紧急电话求助,如120或119等,告知对方伤情和具体地址。

1

2

3

确定呼救方式

向救援人员清晰、准确地传达信息,包括受伤人数、伤情、地点等,以便救援人员快速了解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