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校园欺凌防治教育教案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1
教学目标设定
02
认识校园欺凌行为
03
欺凌识别方法
04
应对策略教学
05
教学活动设计
06
总结与反馈机制
01
教学目标设定
了解校园欺凌的定义,包括言语欺凌、肢体欺凌、关系欺凌等。
欺凌定义
能够辨别各种欺凌行为,包括直接的欺凌和间接的欺凌。
识别欺凌行为
认识欺凌对受害者和欺凌者自身造成的负面影响。
欺凌的危害
认知欺凌基本概念
学会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感受他人的痛苦和困境。
同理心培养
鼓励孩子勇敢说“不”,对欺凌行为表示拒绝和反对。
拒绝欺凌的勇气
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差异,不歧视或嘲笑他人。
尊重差异
培养同理心与拒绝意识
01
02
03
掌握简单求助方法
求助对象
知道在遭受欺凌时向谁求助,如老师、家长、同学等。
01
求助方式
学会使用不同的求助方式,如口头求助、书面报告、电话求助等。
02
自我保护
了解一些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如保持冷静、逃离现场、寻求帮助等。
03
02
认识校园欺凌行为
欺凌的常见表现形式
语言欺凌
包括殴打、推搡、踢踹、抢夺物品等直接攻击行为。
社交欺凌
身体欺凌
包括辱骂、嘲笑、恐吓、威胁等语言攻击行为。
包括排挤、散布谣言、恶意诋毁等破坏他人人际关系的行为。
直接伤害他人身体,具有明显性和易察觉性。
身体欺凌
身体与语言欺凌区别
通过语言来伤害他人,可以是直接的嘲笑、辱骂,也可以是间接的排挤和诋毁。
语言欺凌
欺凌行为的负面影响
对受害者
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影响学习和生活,甚至产生长期的心理阴影。
01
可能导致道德和行为的扭曲,影响人格发展,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02
对旁观者
影响正常的校园秩序和氛围,导致恐惧和不安,甚至影响学习成绩。
03
对欺凌者
03
欺凌识别方法
情绪变化的观察要点
焦虑、沮丧
孩子经常表现出情绪低落,容易焦虑、沮丧,可能是遭受欺凌的迹象。
01
紧张、恐惧
孩子表现出对特定同学或情境的紧张、恐惧,可能是在遭受欺凌。
02
愤怒、敌对
孩子表现出愤怒、敌对情绪,可能是对欺凌者的反应。
03
异常行为特征识别
成绩下滑
孩子突然变得不愿意与人交往,避免与同学接触,可能是遭受欺凌的表现。
物品丢失或损坏
社交退缩
孩子的学习成绩突然下滑,可能是在学校遭受欺凌导致心理压力过大。
孩子的物品经常丢失或损坏,可能是遭受欺凌的迹象。
通过模拟班级场景,观察学生之间的互动,识别是否存在欺凌行为。
观察学生互动
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欺凌场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识别欺凌行为。
角色扮演
通过分析具体的欺凌案例,让学生学习如何识别和应对欺凌。
分析欺凌案例
班级场景模拟分析
04
应对策略教学
自我保护三步法则
遇到问题要冷静
遇到欺凌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避免做出过激反应。
01
尽量不与欺凌者发生直接冲突,可以尝试用语言来制止欺凌行为。
02
寻求安全保护
如果无法制止欺凌行为,要及时向老师、家长或其他可靠的人寻求帮助和保护。
03
尽量避免冲突
寻求帮助的有效途径
向老师求助
向老师反映被欺凌的情况,请求老师的帮助和支持。
01
向家长反映
告诉家长自己遭受的欺凌,让家长了解情况并协助解决问题。
02
拨打紧急电话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拨打紧急电话求助,如110。
03
集体互助行为引导
关心他人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形成一个互助互爱的良好氛围。
正确引导
团结互助
教育学生关心他人的感受,及时发现并报告欺凌行为,不做冷漠的旁观者。
发现欺凌行为时,要及时制止并报告老师,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矛盾和问题。
05
教学活动设计
角色扮演互动游戏
角色分配与扮演
让学生分别扮演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模拟真实场景,加深对欺凌行为的理解和认知。
情境还原与应对
互动讨论与分享
通过角色扮演,还原欺凌事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应对欺凌行为,保护自己和他人。
游戏结束后,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加深对欺凌行为危害性的认识。
1
2
3
安全情景模拟训练
设计多种校园欺凌场景,如言语欺凌、肢体欺凌、网络欺凌等,让学生置身其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模拟校园欺凌场景
引导学生学习并实践有效的应对策略,如寻求帮助、保护自己、制止欺凌等,提升应对能力。
应对策略训练
教授学生基本的安全技能,如如何识别欺凌行为、如何避免危险、如何寻求帮助等,以备不时之需。
安全技能培训
主题绘画情感表达
绘画主题设定
以“校园欺凌与和谐共处”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校园欺凌的看法和情感。
01
绘画过程指导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通过绘画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同时给予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
02
作品展示与分享
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和感受,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