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备考真题 11 文言文阅读(原卷+答案解释)2024-2025(统编版).docx
文件大小:73.46 KB
总页数:19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1.33万字
文档摘要

PAGE2/NUMPAGES2

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11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考查

文言字词:

实词:重点考查常见实词的含义,如“胤恭勤不倦”中“恭勤”(恭敬勤勉)、“博学多通”中“通”(通晓、明白)等。

虚词:了解一些常用虚词的用法,如“之”“而”“以”等。比如“诸儿竞走取之”中的“之”代指李子。

句子翻译:能将文言句子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尽量做到语句通顺、表意明确。如“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应译为“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

内容理解: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的行为、品质等。如通过《王戎不取道旁李》,要知道王戎根据“树在道旁而多子”判断出李子是苦的,体现出他的聪明机智。

主题感悟:体会文言文所蕴含的道理、情感或启示。像《铁杵成针》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只要有恒心、毅力,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

一.文言文阅读(共13小题)

1.中国旅游日来源于《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请完成练习。

游天台山日记

??癸丑之三月晦①,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地於菟②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焉。

[注释]①晦:中历每月的末一天②於菟(wūtú):老虎的别称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自宁海出西门:从

B.至梁隍山:到

C.闻此地於菟夹道:听见

D.遂止宿焉:于是,就

(2)找出作者看到的景色和表达心情的句子,抄写在横线上。

2.文言文阅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在文中横线内完成课文填空。

(2)写出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是:

②逢:

③方:

④卒:

(3)用自己的话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4)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

3.阅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未成,弃去:

逢老媪方磨铁杵: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2)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道理。

4.每个人成长的过程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趣的动物、奇妙的景物、新奇的科技……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张用良不杀蜂

太仓张用良,幼时揭蜂窝,尝为蜂螫①,故恶②之。后见蜂则百计千方扑杀之。一日薄暮③,见一飞虫,投于蛛网,竭力而不能脱。蛛遽④束缚之,甚急。忽一蜂来螫蛛,蛛避。蜂数⑤含水湿虫,久之得脱去。张用良因感蜂义,自是不复杀蜂。

??【注释】①螫(shì):刺。②恶(wù):憎恨,讨厌。③薄暮:接近黄昏。④遽(jù):立刻。⑤数:屡次,多次。

(1)选择下列加点字正确的意思。

诗文链接

古汉语词典中的意思

选项

尝为蜂螫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王戎不取道旁李》)

A.尝试

B.曾经

自是不复杀蜂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守株待兔》)

A.再,又

B.恢复,还原

(2)张用良“不复杀蜂”的原因是

A.他小时候被黄蜂刺过,后来看到黄蜂就千方百计地拍死,所以黄蜂不敢靠近他。

B.黄蜂用毒针刺蜘蛛,蜘蛛随后躲开了,张用良感到黄蜂非常可怕。

C.贪婪的蜘蛛快速把飞虫束缚了起来,飞虫用尽力气也没能挣脱开,但是黄蜂不怕被蜘蛛网缠住,黄蜂的本领让张用良赞叹。

D.黄蜂看到飞虫被蜘蛛网困住,不畏危险与蜘蛛搏斗,后来还用水润湿了飞虫,让飞虫挣脱蜘蛛网离开,张用良被黄蜂道义的行为所感动。

(3)“世间万物皆有灵,一草一木皆有情”,读完这则小故事,你对小动物有什么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