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东省惠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
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
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一、代文阅读(35分)
(一)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埃德蒙在《社会人类学》一书里评论包括我在内的中国几个人类学者的著作时,提出了两个问题:
一是像中国人类学者那样,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是否可取?二是在中国这样广大的国家,个别社
区的微型研究能否概括中国国情?埃德蒙对这两个问题都抱否定的态度。
先以第一个问题说,我们的分歧归根到底是各自的文化传统带来了“偏见”,或更正确些应说是“成
见”。这些“成见”有其文化根源,也就是说产生于埃德蒙所说的公众的经验。他所谓公众经验,在我的
理解中,就是指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当前处境。
我的选择是出于一种价值判断,个人的价值判断离不开他所属的文化和所属的时代。我是出生于
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正逢社会剧变、国家危急之际。我学人类学,是想学习到一些认识中国社会的
观点和方法,用我所得到的知识去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是有所为而为的。如果真如埃德蒙所说
中国人研究中国社会是不足取的,就是说,学了人类学也不能使我了解中国的话,我就不会投入人类
学这门学科了。
埃德蒙第二个问题的矛头则直指我的要害。如果我学人类学的志愿是了解中国,最终目的是改造
中国,那么我们采取在个别小社区里进行深入的微型观察和调查的方法,果真能达到这个目的么?个
别入手果真能获得概括性的了解么?我确是没想把江村作为整个中国所有千千万万的农村的典型;也
没有表示过,研究了这个农村就能全面了解中国国情。
我也同意,解剖一个农村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我的旨趣并不仅限于了解这个农村。我确有了解中
国全部农民生活,甚至整个中国人民生活的雄心。调查江村这个小村子只是我整个旅程的开端。
我这样想:把一个农村看作是全国农村的典型,用它来代表所有的中国农村,那是错误的。但是把
一个农村看成是一切都与众不同,自成一格的独秀,也是不对的。
我对客观事物存有类型的概念。一切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如果条件相同就会发生相同的
事物。相同条件形成的相同事物就是一个类型。同一个类型里的个别事物并不是完全一样的,类型不
是个别的众多重复,因为条件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我所说的类型只是指主要条件相同所形成基本相同
的各种个体。
1/16
以江村来说,它是一个具有一定条件的中国农村。中国各地的农村在地理和人文各方面的条件是
不同的,所以江村不能作为中国农村的典型,也就是说,不能用江村看到的社会体系等情况硬套到其
他中国的农村去。但同时应当承认:它是个农村而不是牧业社区,它是中国农村,而不是别国的农村。
我们这样说时,其实已经出了类型的概念了。所以我在这里和埃德蒙辩论的焦点并不是江村能不能
代表中国所有农村,而是江村能不能在某些方面代表一些中国的农村。那就是说形成江村的条件是否
还形成了其他一些农村,这些农村能不能构成一个类型?
如果承认中国存在着江村这种农村类型,接着可问,还有其他哪些类型?如果我们用比较方法把
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那就不需要把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观察而接近于了
解中国所有的农村了。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
我认真地想一想,我这种在埃德蒙看来也许是过于天真庸俗的性格并不是偶然产生的,也不是我
个人的特点,其中不可能不存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烙印。我随手可举出两条:一是“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二是“学以致用”。这两条很可以总结我自己为学的根本态度。
(摘编自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
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认为社会学家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他一贯提倡学术研究的“经世致用”。他不仅对
积累和发展社会学知识有兴趣,更看重如何把社会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因此,费先生总是关注中
国社会急剧变革中出的最敏感的问题,总是希望用社会学知识解释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