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并思考诗人登高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探究上阕略写详写用典,刘禹锡《乌衣巷》乌衣巷口夕阳斜。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舞榭歌台:指演出歌舞的楼台。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这里代指孙权故宫,是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风流:孙权的雄才大略,可以引申为吴国的历史遗迹。——孙权孙权借古抒怀孙权:三国,吴国君主,始设京口重镇志在统一中国,有英雄业绩诗人:叹英雄后继无人对英雄业绩的仰慕,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孙仲谋,即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据守江东,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于建安十四年(209)在京口建都城,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苍凉之感顿生,历史的风雨无法抵挡孙权刘裕借古讽今刘裕:为恢复中原于京口起兵北伐气吞万里,建立刘宋诗人:对南宋当权者的讽刺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寄奴,即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他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师北伐,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建立刘宋政权,显赫一时。孙权和刘裕有什么共同点?诗人写二人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孙权:在京口建立吴国首都,击退北方来犯的曹操;刘裕:率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1.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都曾在此建立卓越的功勋,抵御外敌,北伐中原。2.都是英雄人物、优秀的政治统治者。共同点:表达了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抒发了自己的爱国热情。思想:上阕小结探究上阕仰慕英雄用典历史人物孙权刘裕化用诗意刘禹锡《乌衣巷》讽刺当局词的上阕主要是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表达自己爱国抗敌的爱国情怀和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还隐约讽刺了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探究下阕刘义隆霍去病拓跋焘廉颇刘义隆内容:草率北伐失败作用:对想草率北伐的韩侂胄的警告赏析用典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年号,他是刘裕的儿子。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他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震惊朝野。吓得宋文帝亲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观望形势。北顾:宋文帝于元嘉八年兵败后曾写诗:“北顾涕交流”。“封狼居胥”——典中典: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封,积土为坛于山上进行祭天,以示胜利。)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手法:借古讽今情感:不屑、讽刺拓跋焘内容:入侵者却受后世百姓祭祀作用:对南宋朝廷一直未能振作收复中原的不满赏析用典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字。他击败宋文帝,率军追到瓜步山,即在现在江苏省六合县东南,在山上建立行宫,后来改为祠庙,称佛狸祠。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辛弃疾是以古喻今,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神鸦社鼓:吃祭品的乌鸦和社日祭神的鼓声。说明中原人们已经忘却战败的历史,竟在佛里祠前频繁地迎神赛社。作者写佛狸祠这一幕景象时的心情是沉重的,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如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手法:借古讽今情感:耻辱、悲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入有这样一位诗人:文能著书传后世,武能立马安天下。清代著名的词论家陈廷焯(zhuō)曾这样评价他: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知人论世辛弃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