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文件大小:129.01 KB
总页数:1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1.32万字
文档摘要

2025届高三历史学科第五次月考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5题,共45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45分。

1.距今5000多年的苏州赵陵山遗址,占地约1万平方米,发掘出土了三组墓葬群。每个墓组之内又有一两座中心墓葬,这些中心墓葬的随葬品很丰富,一般在20件左右,使用彩绘葬具,并有人殉。这反映出,当时()

A.人文意识萌发B.等级秩序确立C.早期国家建立D.阶级分化明显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得出墓葬陪葬品存在差异,体现出社会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明显,D项正确;墓葬中使用人殉,与人文意识相悖,排除A项;社会等级秩序的确立是在夏商周时期,排除B项;判断早期国家的产生需要有城市、宫城、强制机关等信息,而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2.唐宋时期,在各门学问的家传中,经学最多最顺畅;文学是个性化创作,大都没有家传;技艺(医学、算学、农学等)尽管也倾向家传,却时而后继乏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家学传承()

A.顺应了主流统治思想的嬗变B.契合了人才选拔制度的发展

C.反映了传统择业观念变化D.说明了经学传播趋于程式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宋时期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科举制主要考查儒学的内容,因此学习经学有利于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由此使得经学传承最多最顺畅。而技艺不是科举制考查的主要内容,所以出现后继乏人的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家学传承契合了人才选拔制度的发展,B项正确;唐宋时期的主流思想一直都是儒家思想,没有发生嬗变,排除A项;这一时期的家学传承主要是为了迎合科举制的需要,传统的择业观念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经学传播最顺畅是因为人才选拔制度的影响,但并不能据此说明经学传播趋于程式化,排除D项。故选B项。

3.宋代《建隆重定刑统》中的《职制律》专门对一些常见的官员违法事项及其量刑标准作了规定。此时朝廷还常常借助颁布“宣敕”或“敕令”传达以皇帝为中心的顶层指示,对《职制律》所涉官员违法惩治形成补充。宋朝这些举动旨在()

A.防止权臣朝堂擅权B.革新选官用人机制

C.维护封建统治秩序D.完善律令结合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专门对一些常见的官员违法事项及其量刑标准作了规定“传达以皇帝为中心的顶层指示,对《职制律》所涉官员违法惩治形成补充”可知,宋代通过《职制律》对官员违法事项进行规定,又以皇帝的“宣敕”“敕令”进行补充,目的是规范官员行为,防止官员违法乱纪,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C项正确;这些措施针对的是所有官员,并非权臣,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官员体系的监察,并非选官制度,排除B项;材料中对于官员的违法行为及其量刑标准涉及法律和皇帝的敕令,其目的是监察百官,维护统治,并非完善律令结合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

4.元朝时期,海船通常每年二月从长江口刘家港出发,自崇明东入黄海、取直线北行、绕胶东半岛入渤海,抵直沽(今天津)。在直沽交卸完毕后,于五月返航,复运夏粮北上。这一现象()

A.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造成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

C.源于南北区域经济的差异

D.意在缩小南北方农业发展差距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原因题。时空:元朝(中国)。据题干“海船通常每年二月从长江口刘家港出发,自崇明东入黄海、取直线北行、绕胶东半岛入渤海,抵直沽(今天津)。在直沽交卸完毕后,于五月返航,复运夏粮北上”及结合所学可知,元朝首都大都和北方部分地区的粮食供应主要取自南方,自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因此元朝海运制度的形成主要是基于南北经济差距的差异,C项正确;元朝的海运制度是南北联系,而不是中外之间,排除A项;元朝的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是历史造成的,经济重心在南方是在南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