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五月联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据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腹地的中、小聚落中,绵羊存活年龄较短,暗示获取肉食资源是养羊的主要目的。而在都邑和大型聚落中,绵羊的存活年龄较长,尺寸较大,出现以获取羊毛为主要目的的养羊业。这从侧面反映出(????)
A.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B.原始手工业成独立部门
C.原始生活物资充裕 D.早期社会的复杂化趋向
2.春秋时期,居住在“晋南鄙”的姜戎氏称自己“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但亦能赋《诗》以明其志;位于东南地区的吴国贵族亦自称“周之胄裔”“比于诸华”“同于先王”。这反映出当时()
A.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B.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
C.周边民族完全融入华夏族 D.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3.公元前81年,在汉帝国的京城,举行了一次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辩论大会,史称“盐铁会议”。会上,贤良文学60多人与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展开了激烈争论。贤良文学全面抨击了汉武帝时制定的经济政策,要求“罢盐铁、酒榷、均输”,认为实行盐铁等官营政策是“与民争利”,提出“外不障海泽以便民用,内不禁刀币以通民施”的放任主张。会议结果,废除了全国的酒类专卖和关内铁官。这表明(???)
A.西汉盐铁官营政策弊大于利 B.工商业者的政治影响力提高
C.儒家治国理念影响政府决策 D.黄老学说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4.下表描述的是北宋时期人口户数的变化。以下解读合理的是(???)
A.杜绝了隐匿人口现象 B.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C.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D.加剧积贫积弱局面
5.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占到世界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中国的白银存量也相应的从15世纪的1亿两增长到2.5亿两,但在中国却并没有发生在欧洲出现的因货币增长而推动社会变革的景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经济结构抑制资本积累 B.白银货币化未渗透基层市场
C.明清易代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D.海禁政策阻断海外市场扩展
6.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等侵略特权。但在1863年之前,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为东三省、北京和天津,而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门地区。这一变化最有可能是因为(???)
A.“东南互保”保护列强权益 B.沿海地区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C.受到了政治局势变动的影响 D.清廷完全沦为列强治华工具
7.1911年清政府的财政预算收入为2.97亿两,1912年民国政府的财政支出项目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
民国元年以后不敷(入不敷出)银
8800万两
民国成立经费
1000万两
外债赔款本息银
2000万两
纸币
东三省
6000万元
军需最小之数
8400万两
湖北
3000万元
建设费
1000万两
湖南
1000万元
恩恤费
1000万两
他省
10000万元
华洋商赔偿费
3000万两
军用票
3000万两
共计
约43200万两
注:1元(纸币)约等于0.75两白银。
A.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B.重建财政体系迫在眉睫
C.革命后的通货膨胀严重 D.军阀割据局面初步形成
8.中国实业界人士在1916年针对市场上真假国货严重不分的现象,认为需要对国货进行界定。1928年,工商部颁布了《中国国货暂定标准》,规定了国货的四原则:一是资本股本必须全属国人;二是经营经济权、营业权、管理权应属国人;三是原料应充分采用国产;四是工作应充分雇用本国工人。这反映出()
A.实业救国观念初步兴起 B.经济主权意识的强化
C.经济危机冲击中国市场 D.政府对经济全面管控
9.1946年11月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中规定:“缔约此方之种植物、出产物或制造品,于输入缔约彼方领土时,凡有关内地税之一切事项,应给予不低于现在或将来所给予缔约彼方之同样种植物、出产物或制造品之待遇。”这一规定(???)
A.有利于中美贸易平等互惠 B.有利于战后中国经济建设
C.体现了官僚资本巧取豪夺 D.将严重挤压民族工业发展
10.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是为了打破封建地主阶级对土地和农民的控制。然而,农民在对同宗同姓的地主展开斗争时,遇到了情感和传统观念上的阻力。随着土地改革的深入,各种农会以及党组织逐渐取代了祠堂会。这表明该时期(???)
A.农村宗族观念逐渐消失 B.农村社会结构正发生变革
C.政策宣传推动土地改革 D.农村合作社模式顺利推广
11.2025年春节上映的中国电影《哪吒2》融合三星堆青铜器、侗族大歌等非遗元素,将传统国画艺术与现代科技结合,创造出独特的东方美学体系,被誉为“东方叙事的文艺复兴”,该片成为吸引全球观众的中国文化名片。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