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枷锁”,被奴役的人生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联读
【教学目标】
1.比较林冲、别里科夫在文中有关“套子”的具体表现,分析其形象;
2.结合社会背景,理解小说中“套子”的内涵;
3.探究小说主题,冲出“套子”,省察人生。
一、导入
二、情境任务
我校决定承办“品读经典,省察人生”中外经典小说系列活动。小说人物分为“多余人”、“异形人”、“套中人”等内容。我们班夺得了“套中人”承办权,我班决定推选林冲、别里科夫作为典型代表。
【活动一】读文本,识“套子”
请结合文本,找出“林冲”和“别里科夫”被命名为“套中人”的依据。
预设:
1.林冲
林冲指着脸上道:“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不想今日到此见你。”
明知是被构陷,还大方承认自己之过;对回归朝廷抱有期待。
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李小二夫妻两个捏着两把汗。当晚无事。……林冲又来对李小二道:“今日又无事。”小二道:“恩人,只愿如此。只是自放仔细便了。”林冲自回天王堂,过了一夜。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
复仇意识不强烈:被动与短暂的反抗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那雪正下得紧,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
打算久住,安于所处环境,顺从安排,随遇而安。
2.别里科夫
穿着上:他也真怪,即使在最睛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出行上: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住处上:卧室像个箱子,床上挂了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
语言上;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行为怪异,隔绝人世,胆怯,逃避现实
【活动二】细比较,探“套子”
合作探究:为什么两个不同时代、性格迥异的人会同样戴上“枷锁”,成为“套中人”呢?试结合林冲和别里科夫所处的社会环境回答。
预设:林冲与别里科夫尽管时代不同,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是“戴着镣铐行走的奴隶”。林冲是“官逼民反”的典范,而别里科夫在残暴、反动的沙皇统治之下,成了现有秩序的“维护者”与“逼迫者”。
鲁迅在《灯下漫谈》中提到:“中国只有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将奴隶坐稳了的时代。”从以上比较来看:
林冲,想做奴隶而不得;别里科夫,努力坐稳奴隶。
【活动三】出“套子”,省人生
1、林冲、别里科夫中途是否有想过打开“套子”?最终冲破套子了吗?
通过探讨,可以直观地看出,林冲有冲出“套子”的表现,但只是暂时,最终他接受了朝廷招安,奉徽宗御旨讨伐四寇,率建功勋,最后因病去世。他是从一个“套子”中出来又跳进了“另一个套子”里。从朝廷到上梁山,到回归朝廷,林冲一直都在“套子”中。
而别里科夫虽有稍微想要出“套”的结婚事件,最终也以悲剧告终。别里科夫与热情开放的华连卡的恋爱与婚姻是别里科夫打开“套子”的唯一机会。但别里科夫最终是不可能打开“套子”的,因为“套子”已经长到其骨髓之中,是剥离不掉的。
2、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
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套子”,我认为我们要警惕思想上的“套子”。林冲犹如一只被缚住的老虎,缚住他的那条无形的绳索是委曲求全、安于现状、逆来顺受的思想,致使他的拳头往往仅仅停留在空中,并未真正落下。别里科夫为自己戴上了很多套子,最可怕的是思想之套。思想的套子很多,比如教条主义,遵守规则而不知变通,顽固守旧,泥古不化,定势思维等,这些都可能导致思想腐朽、锈蚀,最后变得僵硬,没有创新精神。
当思想进入绝对的自由境界,我们才能挣脱思想的套子。霍金的身体虽被轮椅束缚,思想却可以驰骋到无限的时空,创作出常人所不能完成的《时间简史》。我们要走出套子,为思想松绑,为精神突围,突破传统的束缚,冲破教条的约束,才能发挥个性,进入自由创造的天空,从而发掘出思想的最大潜能。
课堂小结: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