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综合解析京改版数学9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附参考答案详解(突破训练).docx
文件大小:872.6 KB
总页数:42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1.21万字
文档摘要

京改版数学9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26分)

一、单选题(6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2分)

1、已知⊙O的半径为4,点O到直线m的距离为d,若直线m与⊙O公共点的个数为2个,则d可取()

A.5 B.4.5 C.4 D.0

2、如图,△ABC内接于⊙O,∠A=50°.E是边BC的中点,连接OE并延长,交⊙O于点D,连接BD,则∠D的大小为()

A.55° B.65° C.60° D.75°

3、以原点O为圆心的圆交x轴于A、B两点,交y轴的正半轴于点C,D为第一象限内⊙O上的一点,若∠DAB=25°,则∠OCD=(?????).

A.50° B.40° C.70° D.30°

4、在同一坐标系中,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图像可能是(???????)

A. B.

C. D.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任意两个等边三角形相似 B.有一个锐角是40°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C.有一个角是3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D.任意两个正方形相似

6、如图,点A、B、C在⊙O上,且∠ACB=100o,则∠α度数为(?????)

A.160o B.120o C.100o D.80o

二、多选题(7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4分)

1、如图,△ABC中,P为AB上点,在下列四个条件中能确定△APC和△ACB相似的是(???????)

A.∠ACP=∠B B.∠APC=∠ACB C.∠CAP=∠BAC D.

2、如图,,AD与BC相交于点O,那么在下列比例式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3、如图,AB为⊙O直径,弦CD⊥AB于E,则下面结论中正确的是(???????)

A.CE=DE B.弧BC=弧BD C.∠BAC=∠BAD D.OE=BE

4、在Rt△ABC中,∠C=90°,当已知∠A和a时,求c,不能选择的关系式是(???????)

A.c= B.c= C.c=a·tanA D.c=

5、如图,已知抛物线.将该抛物线在x轴及x轴下方的部分记作C1,将C1沿x轴翻折构成的图形记作C2,将C1和C2构成的图形记作C3.关于图形C3,给出的下列四个结论,正确的是(???????)

A.图形C3恰好经过4个整点(横、纵坐标均为整数的点)

B.图形C3上任意一点到原点的最大距离是1

C.图形C3的周长大于2π

D.图形C3所围成区域的面积大于2且小于π

6、如图,在中,,于点D,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B. C. D.

7、如图,在Rt△ABC中,,于点D,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B.

C. D.

第Ⅱ卷(非选择题74分)

三、填空题(7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4分)

1、如果二次函数的图像在它的对称轴右侧部分是上升的,那么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x相交于两点,若,,则该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______.

3、二次函数y=ax2+bx+c(a≠0)图象上部分点的坐标(x,y)对应值列表如下:

x

-3

-2

-1

0

1

y

-4

-3

-4

-7

-12

则该图象的对称轴是___________

4、如图,在RT△ABC中,,,点在上,且,点是线段上一个动点,以为直径作⊙,点为直径上方半圆的中点,连接,则的最小值为___.

5、若一元二次方程(b,c为常数)的两根满足,则符合条件的一个方程为_____.

6、如图,在RT△ABC中,,,,是斜边上方一点,连接,点是的中点,垂直平分,交于点,连接,交于点,当为直角三角形时,线段的长为________.

7、在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的网格图形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顶点都是格点的三角形称为格点三角形.如图,已知Rt△ABC是6×6网格图形中的格点三角形,则该图中所有与Rt△ABC相似的格点三角形中.面积最大的三角形的斜边长是_____.

四、解答题(6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60分)

1、为了测量大楼顶上(居中)避雷针BC的长度,在地面上点A处测得避雷针底部B和顶部C的仰角分别为55°58′和57°,已知点A与楼底中间部位D的距离约为80米,求避雷针BC的长度.(参考数据:sin55°58′≈0.83,cos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