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华东师大版8年级下册期末试题附参考答案详解(实用).docx
文件大小:563.61 KB
总页数:31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9.56千字
文档摘要

华东师大版8年级下册期末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16分)

一、单选题(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6分)

1、在反比例函数图像上有三个点A(x1,y1)、B(x2,y2)、C(x3,y3),若x1<0<x2<x3,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y3<y2<y1 B.y1<y3<y2 C.y2<y3<y1 D.y3<y1<y2

2、变量x与y之间的关系是,当时,自变量x的值是()

A.13 B.5 C.2 D.3

3、下列函数中是反比例函数的是()

A. B. C. D.

4、东东和爸爸一起出去运动,两人同时从家出发,沿相同路线前行,途中爸爸有事返回,东东继续前行,5分钟后也原路返回,两人恰好同时到家.东东和爸爸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离家的路程(米),(米)与运动时间(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两人前行过程中的速度为180米/分 B.的值是15,的值是2700

C.爸爸返回时的速度为90米/分 D.运动18分钟或31分钟时,两人相距810米

5、当时,直线与直线的交点在()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6、如图,点P是?ABCD边上一动点,沿A→D→C→B的路径移动,设P点经过的路径长为x,△BAP的面积是y,则下列能大致反映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A. B.

C. D.

7、陈师傅应客户要求加工4个长为4cm、宽为3cm的矩形零件.在交付客户之前,陈师傅需要对4个零件进行检测.根据零件的检测结果,下图中有可能不合格的零件是()

A. B.

C. D.

8、矩形ABCD的对角线交于点O,∠AOD=120°,AO=3,则BC的长度是()

A.3 B. C. D.6

第Ⅱ卷(非选择题84分)

二、填空题(7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4分)

1、已知1,2,3,4,5的方差为2,则2021,2022,2023,2024,2025的方差为______.

2、已知点(?2,y1),(?1,y2),(1,y3)都在直线y=?x+b上,则y1,y2,y3的值的大小关系是______.

3、如图,E是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BD上一点,连接CE,过点E作,垂足为点F.若,,则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______.

4、若有意义,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

5、如图,P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第二象限内的一点,且矩形PEOF的面积为4,则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______.

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l1,l2分别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a1x+b1y=c1,a2x+b2y=c2的图象,则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___.

7、如图,一次函数与的图象相交于点,则方程组的解是________.

三、解答题(7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70分)

1、已知直线与双曲线交于、两点,且点的纵坐标为4,第一象限的双曲线上有一点,过点作轴交直线于点,点到的距离为2.

(1)直接写出的值及点的坐标;

(2)求线段的长;

(3)如果在双曲线上一点,且满足的面积为9,求点的坐标.

2、解分式方程:.

3、如图,已知直线:与直线平行,与轴交于点,与轴交于点.直线与轴交于点,与轴交于点,与直线交于点.

(1)求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

(2)求四边形的面积.

4、【数学阅读】

如图1,在△ABC中,AB=AC,点P为边BC上的任意一点,过点P作PD⊥AB,PE⊥AC,垂足分别为D,E,过点C作CF⊥AB,垂足为F,求证:PD+PE=CF.

小明的证明思路是:如图2,连接AP,由△ABP与△ACP面积之和等于△ABC的面积可以证得:PD+PE=CF.

【推广延伸】

如图3,当点P在BC延长线上时,其余条件不变,请运用上述解答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方法,猜想PD,PE与CF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解决问题】

如图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C在x轴正半轴上,点B在y轴正半轴上,且AB=AC.点B到x轴的距离为3.

(1)点B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

(2)点P为射线CB上一点,过点P作PE⊥AC于E,点P到AB的距离为d,直接写出PE与d的数量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2)的条件下,当d=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