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特征/学习主题()
第16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黄巾起义州牧统领军阀割据东汉末年社会现状州牧割据,群雄逐鹿,东汉名存实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政局混乱,军阀割据经济凋敝,人口锐减和平、安定、统一渴望:现状:
2.经济上:曹操为壮大势力采取的的措施1.政治上:②招揽各种人才实行屯田解决了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①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主动权曹操成为北方一个强大政治军事集团首领③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
一、官渡之战袁绍和曹操都想吞并对手1.背景:2.时间:3.地点:4.双方:5.战术:6.结果:8.影响:200年曹操(3/4万)袁绍(10万)VS教材P92—937.特点:官渡声东击西火烧乌巢许攸投奔
一、官渡之战袁绍和曹操都想吞并对手1.背景:2.时间:3.地点:4.双方:5.战术:6.结果:官渡之战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8.影响:200年官渡曹操袁绍军队人心涣散,被歼灭,曹军取得决定性胜利袁绍VS声东击西(火烧乌巢)、避实击虚、打击敌人要害教材P92—937.特点:以少胜多
曹操统一北方袁绍曹操《龟虽寿》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欲一统天下刘备孙权207年,已经53岁的曹操在剿灭袁绍残部、北伐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作《龟虽寿》。
二、赤壁之战①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1.背景:2.时间:3.地点:4.双方:5.战术:6.结果:8.影响:教材P937.特点:
思考:面对曹操南下的攻势,刘备和孙权是如何应对的?诸葛亮这段话体现了怎样的策略?诸葛亮曾对孙权说:曹操的士兵大多是北方人,不擅长水战;荆州投降以后归附曹操的人,他们是被兵士逼的,并不是真心归附曹操。如果将军现在能够命令猛将统率数万兵马与豫州一同谋划,同心协力定能打败曹军。曹操失败,必然会退回北方,这样一来,孙刘的势力就会强大,鼎足的局面也就形成了。成败的关键,就在今天。孙刘联盟,共抗曹操材料研读P95
二、赤壁之战①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1.背景:2.时间:3.地点:4.双方:5.战术:6.结果:8.影响:208年赤壁曹操孙刘联军VS船舰连接诈降和火攻VS②曹军大兵压境后,刘备退往夏口,孙刘联合抗曹教材P93—947.特点:
赤壁之战长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大规模作战古今地名
史学—《三国志》文学—《三国演义》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草船借箭后,诸葛亮不谋而合地与周瑜一起提出火攻曹操的作战方案文学作品中有真实的历史,但作者为了增强文学的趣味性,会有一些虚构的成分。因而不能等同于真实的历史。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知识拓展
作者生卒年记录目的《三国志》陈寿233-297年《三国演义》罗贯中1320-1400年【史料实证】如何分辨古人留下的文字的史料价值?1.作者是否对所记述的事件有充分的了解?2.作者的记录有什么目的?注:三国(220-280年)考证和保存历史小说,娱乐文学艺术作品具有怎样的史料价值?文学艺术作品的证史价值:XXX是研究XXX的文学艺术作品,具有夸张和想象的成分,证史价值有限,但能够反映作者的情感、态度和立场,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需要与其他类型史料相互佐证。
二、赤壁之战①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1.背景:2.时间:3.地点:4.双方:5.战术:6.结果: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8.影响:208年赤壁曹操曹操大溃,北撤;孙刘联军胜利孙刘联军VS船舰连接诈降火攻VS②曹军大兵压境后,刘备退往夏口,孙刘联合抗曹教材P94以少胜多7.特点: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刘备赤壁之战前后各政治力量分布示意图
两场战争成败原因?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曹操失败的原因:①客观:②主观:①战略战术得当;②利用气候、地理条件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骄兵必败)官渡之战成败的原因赤壁之战成败的原因曹操胜利的原因: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人才,壮大队伍②经济上:屯田,发展生产;③战术、战略得当袁绍失败的原因:骄傲轻敌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①曹操经营关中,统一北方;1.背景:②刘备占领荆州南部后,向西南发展,占取益州;③孙权从扬州延伸到交州,不久又把刘备势力排挤出荆州地区。教材P95
魏时间:建立者:都城:吴时间:建立者:都城:蜀时间:建立者:都城:229年孙权建业(今南京)洛阳曹丕220年刘备221年成都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