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触摸历史岁月——手工艺;本章主要讨论的几个问题;第一节走进传统手工艺的世界;第一节走进传统手工艺的世界;第二节手工艺文化及其审美体验;第二节手工艺文化及其审美体验;第三节手工艺的工匠精神及其审美表达;第三节手工艺的工匠精神及其审美表达;第八章体验空间造型—建筑;第一节步入建筑的世界;二、案例一:北京正阳门
1.北京的正阳门建成于明朝永乐十七年(1419年),系北京内城建制最高的城门,城楼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通高40.96米。
2.正阳门地处北京城中轴线,体现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空间观,也彰显着中和之美的价值观以及天地和合的自然观。
3.正阳门的中和之美还体现为一种不屈的精神所向。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之后,仍旧巍然屹立,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案例二:联合国大厦
1.联合国大厦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岛,于1953年建造完成。美国建筑师哈里森担任首席建筑师,同时还组成了包括我国建筑家梁思成在内的十人顾问委员会,可谓是凝结了各方智慧。
2.联合国大厦是现代建筑的审美与价值取向的典范,构成全然不同于古典美学所强调的对称感与平衡感的建筑样式。简洁但又不失稳重感的建筑主体,与河岸沿线交相辉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现代节奏与体验。;第二节建筑及其空间艺术;二、营造建筑的基本原则
1.中心与围合:中心就是一根柱子,是支撑起建筑的关键结构;围合是将空间用各种材料及方式围起来,以形成内部空间。
2.功能优先:功能既是建筑最根本的属性,也是现代建筑兴起的一股主要潮流。倡导建筑的外观与形态依据功能与实用目的而定。
3.内部与外部的辩证关系:内部指建筑功能性空间,是建筑的根本旨意所在;外部指建筑的外部形象,主要承担装饰、美观等职能;两者彼此关联、相互渗透,存在一种辩证关系。;第三节建筑原则之美及其风格演变;二、建筑风格及其历史演变
1.对建筑的评价通常聚焦于建筑形式,而建筑形式的核心问题就是风格问题,而建筑风格往往与审美关系密切。
2.古代中国以农耕文明为基础。这对于普遍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有着决定性意义。在建筑上,也就??木质材料为主,并且形成诸如榫卯结构,或者那些支撑起建筑的抬梁、穿斗与井干的框架方式的独特风格。
3.从自然环境到自然观与宇宙观的形成,决定了西方建筑以石质材料与结构为主,尤其是那些直插云霄的教堂建筑,不仅将石质材料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而且还充分表达出西方古代社会的精神理想及其归属。;第四节建筑的审美体验与审美表达;二、建筑的审美表达
1.中国建筑:
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从而,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人间联想;不是可以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
——李泽厚
;二、建筑的审美表达
1.中国建筑:
不但建筑内部的装饰,就是整个建筑形象,也着重表现一种动态。中国建筑特有的“飞檐”,就是起到这种作用。根据《诗经》的记载,周宣王的建筑已经像一只野鸡伸翅在飞,可见中国建筑很早就趋向于飞动之美了。
——宗白华
?
;二、建筑的审美表达
1.中国建筑:
塔、楼、阁、凉亭、牌坊,也代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特色。塔、楼、阁,可以供人极目远眺;十里长亭则是古人送别的地方,既富诗意,又近人情;牌坊则表征中国人的重视道德。这一系列的建筑,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风景线。
——韦政通
;二、建筑的审美表达
1.中国建筑:
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夫房舍与人,欲其相称。……创造园亭,因地制宜,不拘成见,一榱一桷,必令出自己裁。……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当崇俭仆,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
——李渔
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立峰是一种抽象雕刻品,美人风细看才像。九狮山亦然。鸳鸯厅的前后梁架形式不同,不说不明白,一说才恍然大悟,竟寓鸳鸯之意……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人临其境,即无荷风,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遐思。
——陈从周
;二、建筑的审美表达
2.建筑家谈建筑:
筑师的业是什么?直接地说是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三者中住的问题,间接地说,是文化的记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所以你们的问题是十分的繁难,你们的责任是十分的重大……你们创造力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当然是“建筑”,不只是建筑,我们换一句话说,可以说是“文化的记录”——是历史。
——梁思成
;二、建筑的审美表达
2.建筑家谈建筑:
没有一件优秀的作品是在瞬间完成的,是可以不经历时间考验的。无论是建筑还是艺术,它最真正的价值最终都只能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