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3.15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pptx
文件大小:55.04 MB
总页数:23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4.36千字
文档摘要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地区都曾想把自己的文化和文明记载下来。但是其中不曾中断、连绵不绝的只有古中国……

科技与文化的部编版七上第三单元第15课秦汉时期

纸是现在最常见和最普遍的书写材料,那么,在纸被发明之前,人们的书写材料有哪些呢?原始社会商朝西汉周朝秦朝陶器(刻画符号)龟甲兽骨(甲骨文)青铜器(金文)竹简木牍丝帛(帛书)这些书写材料有什么缺点?一、探——文明之载体·造纸术的发明

面对书写材料的问题,蔡伦是如何解决的?蔡伦改进的纸有什么优点?一、探——文明之载体·造纸术的发明改进造纸工艺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纸。但麻纸质地粗糙“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产生了什么影响?汉政府在各郡县设立公立学校广招学生……私学之风盛行,全国在校学生总数至少以数十万至百万计,所用教材多为纸本经卷,作文亦用纸写,比用简牍更为方便、省时、省力。——潘吉星一、探——文明之载体·造纸术的发明对中国: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对世界:造纸术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1.生活时期2.重要著作3.医学思想4.主要贡献5.历史地位阅读教材,找出关于张仲景的基本信息。——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治未病”——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医圣”张仲景二、思——智慧之结晶(一)医学成就春秋战国战国——西汉远古时期神农尝百草扁鹊四诊《黄帝内经》饺子也是我发明的哦!

阅读教材,找出关于华佗的基本信息。1.生活时期2.重要成就——东汉末年——①擅长针灸、汤药,能实施外科手术②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华佗二、思——智慧之结晶(一)医学成就华佗我被后人称为“外科鼻祖、外科圣手”

里耶秦简中的九九乘法表,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九九乘法表实物三八廿四二八十六七七卌九六七卌二五七卅五四七廿八三七廿一二、思——智慧之结晶(二)数学成就秦朝时的数学成就?

《九章算术》最晚成书于_________时期,总结了东汉以前的________知识,内容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东汉数学算术代数几何二、思——智慧之结晶(二)数学成就汉朝时的数学成就?例题:“今有竹高10尺,末折抵地,去本3尺,问折者高几何?”——《九章算术》3尺?X尺(10-X)尺x2+32=(10-x)2x=4.55尺成果先进,且注重实际

《氾胜之书》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农业生产方法。属中国古代四大农书改良土壤适度施肥合理密植二、思——智慧之结晶(三)农学成就秦汉(西汉)时期时的农学成就?氾胜之

陕西韩城司马迁祠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和《史记》的写作背景,你认为司马迁有什么样的精神意志?三、书——史家之绝唱·司马迁与《史记》10岁开始读古书,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至明白。20岁那年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收集历史资料。38岁那年,司马迁做了太史令,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48岁那年,因触怒汉武帝而受“腐刑”,忍辱发愤著书,全力完成了《史记》。孜孜以求求真务实求知不辍不畏强权坚忍不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内容: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体裁:黄帝汉武帝夏朝商朝周朝秦朝3000多年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三、书——史家之绝唱·司马迁与《史记》记言和记事的结合,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秉笔直书,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意义:

班固东汉时期,班固等人撰写了《汉书》。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高祖至王莽统治时期的历史,为东汉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借鉴。《汉书》继承并发展了《史记》的纪传体体裁,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对后世官方史书的编撰有很大影响。断代体:以朝代为断限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三、书——史家之绝唱拓展:班固与《汉书》我是出使西域的班超的兄长

教派:太平道(张角)五斗米道(张陵)受众:下层民众四、悟——信仰之渊源(一)道教尊奉黄老,修身养性,消极避世入道者只须出五斗米陕西韩城司马迁祠道教圣地青城山结合教材说说道教受到下层民众信奉的原因是什么?汉末社会动荡不安、寻找精神寄托

四、悟——信仰之渊源(二)佛教佛教产生于何地?产生于古印度(BC6C),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压抑欲望、忍耐顺从,才能得到解脱。佛教的传播过程?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