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背记要点与分层作业
【知识整合】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时空定位
西夏建立宋夏和议澶渊之盟北宋建立契丹建立政权
西夏建立
宋夏和议
澶渊之盟
北宋建立
契丹建立政权
1038年(11世纪前期)1044年
1038年
(11世纪前期)
1044年
1005年
960年
916年
(10世纪前期)
2)知识构建
辽、西夏
与北宋
的并立
政权名称
辽
西夏
北宋
建立时间
10世纪初
11世纪前期
960年
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汉族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元昊
赵匡胤
都城
上京临潢府
(今内蒙古境内)
兴庆府
(今宁夏银川)
东京
(今河南开封)
【背记要点】
知识点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唐末汉人避战乱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羌族的一支,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建国: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统治:①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②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③创制西夏文字。
知识点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1005)
背景:
①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原冲突加剧;
②宋太祖晚期,宋辽保持友好关系;
③宋太宗数次向辽发兵失败,采取防御政策;
④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
内容: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
结局:①“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知识点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044宋夏庆历和议)
①背景: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立国时间短,人力物力有限,连年战争损失亦很大。
②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③结果:宋夏边境贸易兴旺(榷场;北方和中原经济上有较强的互补性,这种客观需要推动经济交流)。
【拓展延伸】
1.“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异同点有哪些?
1)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夏向宋称臣。
2)同:宋辽、宋夏议和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宋
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2.民族之间的关系是战争为主还是和平为主?民族之间又应该如何相处?
1)各民族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2)民族团练、民族平等,民族互助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的保证。
【分层作业】
(一)【夯基达标】
1.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④的特征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答案】C
【详解】④位于907—1968年之间,这一阶段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所以阶段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故选C;A是秦汉时期,B是魏晋南北朝时期,D是隋唐时期,排除ABD。
2.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A.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答案】C
【详解】根据“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交往,这种态势有利于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商业往来,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无关,A排除;商业间的往来没有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B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D排除。故选择C。
3.下面方框内的对话讨论的是
A.宋夏议和B.宋辽议和C.宋金议和D.辽金议和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004年秋,辽与宋发生大战,后双方议和: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宋辽议和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4.“一度称雄漠北统治契丹的突厥、回纥已经风光不再,而晚唐五代之际中原政权衰微分裂,自顾不暇,都给辽太祖和契丹民族的登台亮相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这说明
A.此时的突厥、回纥已经没有任何影响力B.中原政权决定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状况
C.辽的兴起和时代大环境有重要关联D.辽的勃兴完全依靠时代大环境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突厥、回纥的衰弱以及晚唐五代之际中原政权衰微分裂,为辽的兴起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