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英言镇北白鹅村东发掘了一处春秋早中期高等级墓地,出土了一大批重要文物,其中包括多件带铭文的青铜器。发掘者根据铭文内容和专家的研究,认为该墓地是有周一代世袭贵族召氏家族太保燕仲一支在东周王畿内采邑的公共墓地。
根据对发表资料的初步观察,该墓地的墓葬形制和随葬青铜器品种、风格等基本都具有这一时期周文化的典型特征,唯有一件铜罐的造型和纹饰风格极为独特,与众不同,引人注目。该铜罐(编号北白鹅M1:119)口径26厘米、底径12厘米、高30.5厘米,侈口、束颈、溜肩、平底,口部有一对双耳,颈部饰一圈绳索状纹带,肩部装饰一圈3只具象的老虎造型纹饰。这件铜罐形制独特,不同于北白鹅墓地所处周王畿及其附近地区同时期前后常见的周文化风格罐类器物,与当时常见的周文化陶器组合鬲、盂、豆、罐和庄重的青铜礼器组合鼎、簋、壶、鬲、豆、盘、匜、簠等显得极不协调。从纹饰风格来看,铜罐器表装饰的既不是这一时期周文化风格陶器上常见的绳纹和弦纹,也不是同期青铜礼器上流行的云雷纹、窃曲纹、环带纹、重回纹、夔龙纹、蟠螭纹等抽象而神秘的典型纹饰,而是非常具象的老虎形象纹饰。
造型风格并非无迹可寻
虽然我们在典型的周文化陶器和青铜器器型、纹饰中找不到这类风格的器物及其源头,但如果将视野放大到更广阔的西北地区,这类器物及其纹饰风格的来源则一目了然。这类侈口素面双耳(或单耳、无耳)罐广泛出现于西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中,如分布于甘肃中东部和宁夏南部一带的寺洼文化中就较为常见,是其特征性器物之一。同类单耳陶罐更见于宁夏南部固原彭堡于家庄东周墓地中。该墓地盛行以羊、牛、马的头骨或蹄骨殉葬,随葬青铜短剑、刀、戈、矛、镞及大量的泡饰、扣饰和马衔、马镳、节约、当卢等,是一处典型的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西戎人群墓葬。另外,陕西黄陵县寨头河战国戎人墓地也出土了形制相似的双耳或单耳素面陶罐,如M87∶3、M59∶3等。该墓地出土陶罐的肩部装饰一圈绳索纹的风格与北白鹅铜罐几乎一致。
同样,具象的动物造型纹饰特别流行于两周时期西北游牧文化的各种铜牌饰上。在从赤峰到鄂尔多斯再到宁夏、甘肃广泛分布的游牧人群墓葬中,常见这类牌饰,并与以马牛羊头蹄随葬的习俗一起,共同构成两周时期北方和西北游牧文化的代表性文化特征。
相似陶罐为西北羌戎人群特有
这类来自北方和西北方游牧或农牧兼营人群的典型文化因素出现于周文化核心区内的现象,虽然不常见,但并非仅此一例。
据现有考古资料,早于北白鹅墓地的天马—曲村晋侯墓地第114号和113号墓,时代为西周早期晚段,墓主可能是西周早期的晋侯燮父及其夫人。其中,第113号墓随葬的绳纹双耳青铜罐(M113:125),敞口高领,束颈斜肩,折腹下收,平底,绳索形双折耳,腹部饰绳纹一周。这类罐在中原地区陶器和青铜器中均未见,但相似的陶双耳罐在西北的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中却常见,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
2019年,在西周都城——丰镐遗址内的大原村南发掘了一座西周中期墓葬。该墓虽被后期严重盗扰,但墓内仍出土铜戈1件、陶罐1件(M10D1∶1)。其中,陶罐为泥质灰陶,素面,口径14.8厘米,底径8.8厘米,高22.1厘米,直口微侈,口沿一侧有流,微束颈,溜肩,上腹微鼓,平底微凹,与周文化的陶罐风格迥异。据研究,该陶罐与新疆的约相当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察吾乎沟口墓地出土的带流罐十分相似。尽管这类陶器的来源地未必如此遥远,但如果不强调器形的绝对一致,从其整体风格来看,该陶罐与西北寺洼文化的素面陶罐有类似之处,应是其文化影响的体现。与之相应的是,该墓填土中有以马牛的头蹄祭祀和以羊为牲的现象,也不同于典型的周人墓葬。考虑到该陶罐与牛马羊头蹄葬习俗同处一墓的现象,我们可以推测该墓主人应与西北羌戎游牧人群关系密切。
周文化区内与北白鹅墓地基本同时或略晚的考古发现的同类罐,还有临猗程村春秋墓、渑池鹿寺西春秋戎人墓、甘谷毛家坪秦墓等地出土的同类型陶罐。其中,最典型的当属河南伊川徐阳村戎人墓地出土的一批与北白鹅墓地铜罐形制非常接近的单耳陶罐,仅西区18座墓葬中就出土这类单耳罐6件,均为敞口,圆唇,束颈,沿下单耳,深弧腹,平底。该墓地也体现了突出的以牛马羊头蹄随葬的习俗。学术界普遍认为,该墓地的主人是春秋时期内迁到伊洛地区的陆浑戎贵族。
从以上考古发现可以看出,这类独特形制的陶罐为周人西北地区羌戎人群所特有,是其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北白鹅墓地出土的虎纹铜罐正是这类陶罐的青铜制品。这类罐的出现与流行应与西北戎人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与北白鹅墓地基本同时代的三门峡虢国墓地、韩城梁带村和刘家洼芮国墓地出土的金带饰、金丝绕环和金杖首等,也被学术界认为是来自西北戎狄人群崇尚黄金文化传统影响的结果。
西戎与华夏相互融合
以这类罐、牛马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