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清明这首诗的习俗.docx
文件大小:14.71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2.55千字
文档摘要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中唐诗人韩翃的《寒食》是清明诗的代表作品之一。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对韩翃的七言绝句评价甚高:“惟韩翃诸绝最高,如《江南曲》《宿山中》《赠张千牛》《送齐山人》《寒食》《调马》,皆可入初、盛间。(《诗薮·内编》)”《寒食》写的是清明的重要习俗:寒食禁火和赐火。清明节是中国节庆中唯一一个节气与节日合为一体的节日。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日子是在春分后十五天。《淮南子》说:“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因为寒食离清明时间相距颇近,就在清明前的两天,节日持续三天,与清明连为一体,到唐代的清明节,“寒食”就成为清明最重要的节俗了。寒食起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纪念介之推。晋文公重耳曾流亡在外十九年,备尝艰辛,历尽苦难。与他生死相伴的忠诚之士介之推,曾割股肉救活濒死的重耳。晋文公后来使晋国中兴,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回国后封赏随他流亡的臣子,却忘了介之推。后来有人提醒,他遂派人到绵山找介之推。介之推携母亲隐居于绵山,坚决不出。晋文公放火烧绵山,留了一条路,意在逼介子推出山。而后进山寻找时,发现介之推和母亲被烧死在树下。晋文公追悔莫及,遂令断火,是为纪念介之推。此为寒食节之由来。到唐代时,禁火寒食成为清明的主要节俗。而在断火后,朝廷举行起火仪式,皇帝还将新火赐给近臣。在有关寒食的作品中,韩翃这首《寒食》,无疑是颇具代表性的。诗的前两句是描写春日都城清明特定的景象,处处飞花,“御柳”在微风中轻轻摇摆。后两句是写近臣受宠,“汉宫”其实喻唐,皇帝所赐新火,在“五侯家”轻烟袅袅。此诗颇具讽意,但写出了寒食节俗。另一首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百五日夜对月》,亦是名篇,其云:“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即为寒食,即诗题所由。而此诗是寒食夜对月所思。其中的颔联,更为写月的名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清明日送韦侍御贬虔州》,将清明日友人遭贬赴贬所的悲凉心境写得淋漓尽致,诗云:“寂寞清明日,萧条司马家。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欲别能无酒,相留亦有花。南迁更何处,此地已天涯。”友人韦侍御被贬外放虔州,诗人心情寥落悲怆,同时也将寒食的节俗都表现出来了。

清明扫墓祭奠先人,这是清明节最主要的习俗。通过祭祖扫墓的仪式,寄托对已逝亲人的哀思。《东京梦华录》叙述了清明节扫墓的情景:“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古代诗词中直接描写扫墓者并不多,但也不乏佳作,如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直接描写扫墓情景,读之令人悲慨:“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此诗将扫墓时的悲痛烘染到极致。徐凝的《嘉兴寒食》:“嘉兴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扫回。唯有县前苏小小,无人送与纸钱来。”虽是对苏小小墓的感叹,也写出了清明扫墓的景象。

踏青游春也是清明节的主要节俗。在纪念逝者的同时,人们又在春天的柳绿桃红中品味着自然的生机,于草木萌发中感悟着生命的欢愉。《东京梦华录》“清明节”条中就记载北宋汴京清明节人们踏青赏春的景象:“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各携枣?、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谓之‘门外土仪’。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坟,但一百五日最盛。节日,坊市卖稠饧、麦糕、乳酪、乳饼之类。缓入都门,斜阳御柳;醉归院落,明月梨花。”生动地呈现了北宋时期清明踏青游春的景象。

踏青游春其实也是清明节融合了上巳节(农历三月三)而沿袭下来的习俗。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形成于春秋末期,魏晋时期已经固定为农历三月三日了。最有名的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就是为三月三日雅集所作。开头一段即写三月三雅集“游目骋怀”之乐,其云:“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褉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与孙绰、许询等诗人所作的三月三日兰亭诗,既有春日游赏之娱,也有玄言形上之理,并非仅是刘勰所讽的“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文心雕龙·时序》)。如孙绰的《三月三日诗》:“姑洗斡运,首阳穆阐。嘉卉萋萋,温风暖暖。言涤长濑,聊以游衍。缥萍渶流,绿柳阴坂。羽从风飘,鳞随浪转”,在三月三的诗中也是较为典型的。唐宋时期的诗中,多有踏青游春之作,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