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月满中秋,情聚华夏.pptx
文件大小:14.1 MB
总页数:23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3.4千字
文档摘要

月满中秋,情聚华夏汇报人:XXX时间:2025.X

中秋诗词:文人笔下的中秋情04现代中秋:传统与现代的交融05目录CONTENTS中秋溯源:历史长河中的团圆印记01神话传说:中秋背后的浪漫想象02中秋习俗:多彩活动庆团圆03

中秋溯源:历史长河中的团圆印记01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定在八月十六。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中说,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中秋起源:从祭月到团圆的演变

汉朝: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有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01唐朝:中秋风俗在北方已流行,《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故事结合,玩月之风大兴。02宋朝:中秋节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弦重鼎沸,热闹非凡。03明清: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04各朝中秋:习俗传承与发展

神话传说:中秋背后的浪漫想象02

嫦娥奔月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故事最早出现在《归藏》。传说嫦娥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01嫦娥奔月的故事有多个版本,有的版本中嫦娥是为了保护仙药不被坏人抢走,无奈之下才吞药飞升,展现了她的勇敢与牺牲精神。这个故事也表达了古人对月亮的神秘想象,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02嫦娥奔月:飞升月宫的凄美故事

月亮上的广寒宫前有一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砍伐桂树。然而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01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吴刚伐桂的传说,体现了古人对勤劳和坚韧的思考,也为中秋的月色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02吴刚伐桂:无尽劳作的天界惩罚

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它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玉兔捣药的故事,给清冷的月宫增添了一份温馨和可爱,也表达了古人对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在中秋佳节,人们仰望明月,总会想起这只可爱的玉兔,为团圆的节日增添了许多童趣。玉兔捣药:月宫中的可爱生灵

中秋习俗:多彩活动庆团圆03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Part01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以此表达对月神的感恩和祈求平安团圆的心愿。Part02祭月仪式:对月神的虔诚敬意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美味的月饼和水果,一边欣赏着皎洁的明月,共享天伦之乐。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赏月更寄托了他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正所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0102赏月之乐:共赏明月寄情思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如今,月饼的种类繁多,有广式、苏式、京式等不同口味和制作工艺,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每一块月饼都承载着浓浓的亲情和美好的祝福。0102月饼文化:甜蜜团圆的象征

0201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成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