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
【课文提要】
《孟子》属儒家重要经典著作,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其中记录了孟子和其他派别思想的交锋,对弟子的身教与言传,也包括游说诸侯的内容。《孟子》是由孟子和万章等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孟子》共分为七篇:《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记录了包括民贵君轻、民本、仁政、王霸之辨等在内的诸多治国理政的思想主张,其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全书共有三万五千多字,是“四书”(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中篇幅最长的,部头最大的一本。《孟子》的理论,不仅宏博纯粹,其文也极雄健优美。
孟子学说出发点是性善论,他主张德治。自从宋、元、明、清以来,一直都都把《孟子》当做必读书,如同我们现在的教科书一般。《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论证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一观点,进而提出人皆有“四端”,而“四端”之说,对修身治国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任务目标】
传统文化,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它由文明演化汇集而成,是中华各民族历史上诸多文化思想、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内容包括历代存在过的各种物质制度的、精神的文化实体及文化意识。学习本课,要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之根之一《孟子》的理解。注意领会孟子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的当代意义;感受孟子雄辩的论说风格,理解其论说方法,领悟其绝妙之处。
本课的学习任务目标如下:
1.熟读课文,明确“忍人、内交、要誉、辞让、四端、自贼”等词意,口头翻译全文。?
2.联系初中所学的有关《鱼我所欲也》的思想内容,结合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体会文本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付诸实践的意识。
3.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能剖析文章的论述思路,初步探究其论说风格。【预习任务】
1.阅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读准,读流畅。
2.在明确句意的基础上,口头翻译全文。
3.思考本篇核心思想观点是什么,基于此观点,文章又从哪方面加以申发?你认同这些观点与分析吗?
【任务设计】
任务一:何为“不忍人之心”?
讨论1:中华民族始终有着自身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基因,炎黄子孙最信仰的还是中华传统文化流传至今的孔孟之道。
文本中,孟子是如何提出“不忍人之心”这一思想的?这样提出你觉得效果好吗?
任务阐述:“忍人”,是说狠心地对待他人。“不忍人之心”,即是怜爱别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一个重要思想观点,每个人都有怜爱他人之心。疏通了字面障碍后,再明确文中在什么位置提出的,如此提出有何功效?请扼要填写下面表格,再与同学交流。
字面解释
思想内涵
出现位置
功用效果
写作借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字面解释
思想内涵
出现位置
功用效果
写作借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每个人都有怜爱他人之心
这是孟子性善论的一个基础
文本之首
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言简意赅。
开篇提出论点,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效果往往较好。
讨论2:明确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基本意义、提出方式及功用效果,我们研读时还需要明了这一论题到底是如何论证的。
那么你能明晰文本是如何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一观点的吗?
任务阐述:论证一个论题往往不容易,如果这一论题是首次提出,那么就更加不容易。但是论证对于雄辩的孟子来说从来不是问题。我们可以再仔细阅读文本,看孟子是如何论证,又采用哪些恰当的论证方式来助力,好的论述方式无疑可以使思想如虎添翼。
论述内容(原文)
扼要解释(概要)
论述方式
论述效果
写作借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论述内容(原文)
扼要解释(概要)
论述方式
论述效果
写作借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看见小孩掉井,必会有惊惧同情之心。
举例论证
例举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例子,比较浅近易懂。
生动的生活宜多观察思考,以便举出实例参证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原因在内不在外。
剖析原因,反面论证
否定了外在,即是肯定了内在因素
正反结合进行论述
任务二:何谓“人之四端”?
活动探究1:在纷纭的社会变革及激烈的社会矛盾下,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都纷纷亮剑,游说诸侯,既是为了推销各自学说,也是探索解决矛盾的策略道路。孟子也不例外,巡游列国,游说君王,以期推行政治主张。那么他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呢?你能从文中,梳理出相应的主张?
任务阐述:文中开篇即亮出其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但此观点并非他本篇的论说目的。他紧接着提出了“四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