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通人物设计流程与规范
演讲人:
日期:
CATALOGUE
目录
02
美术风格设计
01
角色设定基础
03
结构设计规范
04
表情与动作体系
05
色彩应用策略
06
标准化输出流程
01
PART
角色设定基础
核心概念定位
角色性格
确定角色的形象特征,包括外貌、服装、发型、颜色等,使其具有辨识度和代表性。
角色定位
角色形象
定义角色的性格特点,包括喜好、厌恶、优点、缺点等,使角色更加鲜活、立体。
明确角色在故事或游戏中的角色定位,如主角、配角、反派等,以及角色的职业、身份等。
背景故事构建
故事情节
设计角色的背景故事,包括角色的身世、经历、成长过程等,使角色更加丰满、有深度。
01
故事背景
设定角色所处的世界或环境,包括时间、地点、文化、社会制度等,使角色更加真实可信。
02
故事冲突
设计角色与角色之间、角色与环境之间的冲突,以推动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展开。
03
目标受众匹配
受众定位
明确角色设定的目标受众,如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使角色更加符合受众的喜好和需求。
01
了解目标受众的喜好、习惯和需求,以便在角色设计中加以满足,提高角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02
受众反馈
收集目标受众对角色的反馈和建议,不断优化和改进角色设计,使其更加符合受众的期望和要求。
03
受众需求
02
PART
美术风格设计
风格类型选择
可爱风格
通过圆润的线条、夸张的表情和色彩鲜艳的画面来营造可爱氛围。
酷炫风格
以冷色调为主,注重光影效果,线条硬朗,造型夸张。
搞笑风格
通过滑稽的造型、夸张的动作和有趣的表情来表现幽默效果。
唯美风格
注重细节和色彩搭配,追求精致的画面和优雅的氛围。
根据角色特点和画面需求,选择合适的线条粗细,保证画面清晰。
线条粗细
线条要流畅、连贯,避免出现断裂、交叉等现象。
线条连贯性
通过线条的弯曲、交叉等手法,表现角色的动态和情绪。
线条表现力
线条处理规范
文化元素融合
地域文化
将角色设计与当地文化特色相结合,创作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角色形象。
01
历史背景
参考历史背景和故事传说,创作出具有文化底蕴的角色形象。
02
多元文化融合
将不同文化元素进行巧妙融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角色形象。
03
03
PART
结构设计规范
基础比例设定
头部比例
头部大小应与其他部位相协调,通常占据整个身体的1/3至1/4左右。
01
身体长度、宽度要与头部比例相协调,表现出卡通人物的可爱或力量感。
02
四肢比例
四肢的长度和粗细要与身体比例相协调,注意手脚的位置和动作设计。
03
身体比例
特征部位强化
身形特征
突出卡通人物的头部特征,如大眼睛、大嘴巴、发型等,以便观众快速识别。
服饰特征
头部特征
强调卡通人物的独特身形,如胖瘦、高矮等,使其更加鲜明。
通过独特的服饰设计,突出卡通人物的职业、性格或爱好等特征。
动态结构分解
根据卡通人物的性格和场景,设计其动作和姿势,表现出其动态特征。
动作设计
绘制卡通人物的运动轨迹,使其动作更加流畅自然,增强视觉冲击力。
运动轨迹
根据情境和动作,设计卡通人物的表情,使其更加生动有趣,与观众产生共鸣。
表情设计
04
PART
表情与动作体系
表情符号库建立
表情分类
基础表情、情绪表情、特殊表情等。
01
表情符号设计
简洁明了、易于识别,符合人物特征。
02
表情与动作匹配
建立表情与动作的对应关系,增强表现力。
03
动作规律标准化
动作设计
流畅自然,符合运动规律,避免生硬。
01
常见动作、特定情境动作等,丰富角色表现。
02
动作与情绪匹配
动作能够准确传达角色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03
动作库建立
性格传达一致性
性格表现
明确角色的性格特点,如开朗、内敛、勇敢等。
性格一致性
性格定位
通过表情、动作、语言等多方面展现角色性格。
保持角色在不同情境下性格的一致性,增强观众对角色的认同感。
05
PART
色彩应用策略
选择代表主题的颜色作为主色调,如蓝色代表科技、黄色代表活力等。
确定主色调
选择与主色调相协调的辅助色彩,以丰富画面层次和增强视觉效果。
辅助色彩搭配
合理规划主色调与辅助色彩的比例,确保整体色调和谐统一。
色彩比例分配
主题配色方案
光影效果分层
阴影处理
通过添加阴影来增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使画面更具层次感。
01
高光与反光
利用高光和反光来突出物体的质感,如光滑、湿润等特性。
02
色彩渐变
通过色彩渐变来模拟光影效果,使画面更加细腻、自然。
03
视觉层次控制
色彩对比度
利用色彩对比度的差异来区分不同元素,增强画面的层次感。
01
通过调整色彩的饱和度来突出重点元素,使画面更加醒目。
02
冷暖色调搭配
合理运用冷暖色调的搭配,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
03
色彩饱和度
06
PART
标准化输出流程
设计规范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