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兴起——两极格局形成1冷战发展——多极力量成长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23目录CONTENTS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1947年“杜鲁门主义”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991年苏联解体
20C上半叶第七单元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从动摇到终结20C下半叶第八单元美苏两极格局演变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21C至今第九单元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单元联系】VS冷战第三世界第18课第20课第21课第19课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第八单元】
时空坐标194519461947194919551961196719891991雅尔塔体系确立冷战进程国际格局演变两极格局奠定基础两极格局形成二战结束美苏对峙铁幕演说吹响信号杜鲁门演说冷战开始北约华约不结盟运动欧共体成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出现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
战争真的远去了吗?1945年9月/重庆二战中的美苏携手相助,共同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然而美国驻苏联参赞乔治·凯南却说:“战争才刚刚开始”(1945年)冷战1945年9月/纽约“胜利之吻”新课导入
概念解析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冷战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领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科技手段:美苏采取的除直接交战即“热战”之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发动代理人战争等。国际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两极格局指的是冷战时期,以美苏两极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及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与局面。
一、冷战的兴起与两极格局的形成1、冷战的背景材料: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首脑相继召开一系列会议,在缔结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后,建立了以美苏两大国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材料:“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斯大林材料:美国当局认为,共产主义“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在任何地方发生的每一变动中,我们总能看到有‘莫斯科共产主义在插手。最初对共产主义的概念认为是一种国际阴谋,像章鱼那样身在莫斯科,触角则伸到世界最远的各个角落”。材料:斯大林1946年在莫斯科选民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和平是不会有的。苏联人民必须对战争有所准备”。①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②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之后,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③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自由的帝国民主的帝国资本主义制度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家)自由竞争的经济体系两党制自由资本主义是结束地球上暴政的唯一途径社会主义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政府主导的经济体系一党制民主共产主义是解放人类的必要条件
一、冷战的兴起与两极格局的形成1、冷战的背景经济:工业产量占2/3,出口贸易占1/3,黄金储备占3/4军事:武装部队300万,国防预算超800亿美元,30艘航空母舰和1000多艘其他战舰,在全球有480多个军事基地,拥有原子弹政治:控制操纵联合国美国军队人数到1945年5月接近1140万,战后仍保留三四百万人;战后初期年均生产12万门火炮;战后初期年均生产19390万发炮弹;战后初期年均生产3万辆坦克;战后初期年均生产4万架飞机。苏联④美苏实力势均力敌,西欧普遍衰落材料: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固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年)材料:波兰问题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