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村电影市场建设思考
张丹姜蓉蓉
摘要: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和农民思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山西农村电影以聚焦农村的现实主义题材满足市场需求,挖掘真实可感的山西农村故事,多角度建构真实的农村乡土空间,立足本土,发展山西农村电影产业格局。文章对山西农村电影市场建设进行了探索,分析了山西农村电影的整个产业链以及山西农村电影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挖掘电影中山西农村的立体形象;同时,对山西电影市场与文旅融合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1;J9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6-043-04
一、市场需求:聚焦农村现实主义题材
此后,山西农村电影始终坚持聚焦农村社会,通过挖掘本土故事来展现山西农村社会中的农村建设、社会问题和民俗民风等等。例如,《情系故乡》(2003)、《村官段爱平》(2014)均聚焦农村建设,前者讲述了留村担任村干部的张雨带领广大农民办教育,选择种植枣树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从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小康的故事;后者则展现村主任段爱平带领返底村村民抵抗洪水、建小学的故事,塑造了段爱平舍己为人的“百姓官”形象。《天狗》(2006)着力于揭示社会问题,以小人物天狗誓死守护国有山林的故事,来揭示和批判农村恶势力捆绑利益问题。《伞头和他的女人》(2015)、《七儿娘》(2017)则聚焦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山西农村伞头秧歌、离石弹唱的独特文化魅力。影片更是通过运用山西方言,以语言制造地域空间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归属感以及感受当地语言民俗的独到之处。
总之,山西农村电影始终坚持站在人民和时代立场上,顺应人民意愿,响应时代号召,展现农村现实社会的真实图景,以现实主义题材和风格建构起山西农村所独有的乡土空间。特别是影片通过对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思想的展现,带领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山西农村的乡土美景与地方文化,契合观众的观影需求,满足了观众对山西农村空间的艺术想象。
二、市场格局:立足本土的全产业链建构
2.本土制片公司注资和平遥国际电影展宣发平台搭建,为山西农村电影的发展保驾护航。在电影生产中,艺术创作与商业运作缺一不可,因此在山西农村电影生产中,资金渠道畅通是保证电影顺利拍摄的重要基础。山西农村电影的投资大多来源于本土公司,如山西影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景辰未来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吕梁市鑫晖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等。这些公司凭借地理位置优势熟知当地文化,更容易与创作者达成共鸣,降低了影片拍摄的沟通成本。与此同时,《吕梁汉子》(2016)、《恒山月光》(2019)等影片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山西农村电影拍摄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山西农村电影产业发展始终立足于本土,通过山西籍导演挖掘本土故事,借助本土制片公司和平遥国际电影展,实现创作、宣发、放映整个产业链的共同发展,全方位促进山西农村电影的产业发展格局,从而推动山西农村电影走出山西、走向国际,让更多人了解山西农村故事。
三、市场展望:山西农村电影的困境对策
山西农村电影始终以乡土性和真实性为原则,挖掘真实故事,建构真实的山西乡土空间,吸引山西本土观众的关注并引发共鸣。但是,放眼于全国电影市场,山西农村电影仍处于缺位状态,在放映渠道、人才培养等方面有待提升,其发展任重而道远。
1.真实的乡土空间为山西农村电影现实主义的市场定位提供现实支点。“电影里最真实的东西,并不一定是题材或表现的真实,而是空间的真实”[3],山西农村电影的真实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创作者在山西农村就地取景,如《吹吹打打牛三牛》(2008)和《伞头和他的女人》《七儿娘》分别在山西运城和山西吕梁取景,讲述当地的故事。创作者能够将政策内容与伦理故事相结合,通过源于农民生活的伦理化故事展现山西农业发展、农民思想和农村建设,以更通俗化的方式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从而达到电影教育作用。观众通过观影感受山西农村独特空间风光的同时,也被影片中人物精神感染,从而得到一定启发。二是,创作者或具有山西农村生活经验,或在创作过程中延续“山药蛋派”的创作路径,深入农村体验生活,能够很好地把握山西农村地域特性,并借助电影语言向观众呈现山西农村的乡土空间。三是,关注社会问题,出现了一批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在这些影片中塑造了具有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的英雄人物。例如,《一个不落》(2018)作为山西首部扶贫题材电影,取材于山西省长治市众多扶贫干部真实感人的事迹,并由当地的脱贫农民担任主演,也是全国第一部由脱贫农民出演的,讲述关于农民脱贫的故事[4]。《情系故乡》根据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村干部张小民的经历进行改编,影片讲述先富起来的共产党员张雨放弃进城发展的机会,选择返回农村担任村干部,带领广大农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种植枣树,进而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该片中张雨为了村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