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电影史上的真实电影”与真理电影”之比较.pdf
文件大小:121.75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1.79千字
文档摘要

电影史上的“真实电影”与“真理电影”之比较

上世纪6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真实电影”或“真理电影”继承

了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学说,主要强调纪录电影应对现实进行

“平实客观”的展现。“真实电影”比起格里尔逊所说的纪录片,从表

现的范围而言,前者宽泛了许多。从影片样式来看,最纯粹的“真实

电影”可以说是对格里尔逊式的以解说为主的纪录片的反叛,整

部影片没有一句解说词,只是客观地记录被拍摄对象的影音。吉

加·维尔托夫警告人们说,要警惕“被辉煌的技巧外衣包裹起来的

戏剧式电影”,鼓励电影工作者要深入到真实的生活中去,给后世

留下了“真理电影”的观念。

在我所接触到的资料中,英国学者苏珊·海沃德出版于1996

年的工具书《电影研究关键术语》对此解释得最为清楚明了。书

中只有cinema-verite(汉语既可译作“真理电影”又可译作“真实电

影”)条目,这本英文编写的工具书直接搬用了法文,而没有使用相

应的英文词汇。法文又源自俄文“电影真理”(西文拼音为Kino-

Pravda),这是苏联电影工作者维尔托夫在20年代提倡的一种四

无电影观念。概括地说就是“无演员、无布景、无剧本、无表演“,

该词典中此条目向我们提供的信息是:cinema-verite是对法文的

直接搬用,汉语有时译作“真理电影”,有时译作“真实电影”。因为

法文中verite一词本身就具有“真理”和“真实”两个含义,而在现今

的法国,“真理电影”概念已经渐渐淡去,“真实电影”已将其所取代,

比如著名的法国“真实电影节”使用的就是“真实电影”这个词,而非

“真理电影”。

60年代初美国纪录电影制作中最为代表性的独具风格的运

动,美国电影史专家罗伯特·C.艾伦认为是“直接电影”,即被后人所

称为的“直接电影”或“真实电影”,它是利用同步声、无画外解说和

无操纵剪辑尽可能忠实地呈现不加控制之事件的一种尝试。简略

的说,真实电影作品期望观众能够感受到一种自发的、不受约束

的拍摄影片的可能性,给予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其中最为代表

性的德鲁小组为美国真实电影创建了一种强有力的方法,作了实

际性的界定,其影响主导至今。

1960年12月20日,《法兰西观察家报》刊登了法国电影理

论家艾德迦.莫兰的观点,他认为“真理电影”是一种战胜了故事片

与纪录片之间的根本对立的电影。而法国电影史学家克莱尔.克

卢佐则把写实的影片细分为故事片、纪录片和介于两者之间的

“真理电影”。六十年代的法国电影在现实主义潮流的这一领域中

最有代表性的创新和探索便是真理电影,它对法国电影的影响持

续至今。

“真实电影”与“真理电影”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对影片中“纪

录”与“虚构”的看法存在分歧。前者认为应该在被动状态中捕捉真

实,是对现实的纯粹纪录,反对在纪录片中使用虚构手法;后者则认

为不应排斥在纪录电影中采用虚构策略,应该主动地去挖掘真实,

而不应是简单的纯粹地纪录现实。导演:让.鲁什认为摄影机能够

刺激人们展现他们自己的虚构面貌,以及他们作为想象、幻想和

神话的创造物的能力,他确信电影具有揭示人类自身具备的虚构

的能力。在对“真实电影”和“真理电影”的概念进行简要的梳理之

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论是“真理电影”,拟或是带有折中色彩

的“真实电影”,无论是其概念抑或是词汇本身都含有向以格里尔

逊为代表的传统纪录电影挑战的意味。从本质上说,“真实电影”是

一种反对虚构的电影,以至于在后格里尔逊时期“非虚构影片”逐

渐成为纪录电影的代名词,并且得到普遍认同。1974年首版的讲

述世界纪录电影史的著作《纪录电影:一部非虚构影片的历史》,

作者艾立克.巴尔诺即认为“非虚构影片”显然就是纪录电影的同

义语。1986年首版的法国拉鲁斯出版社发行的《电影辞典》对

“纪录电影”这一条目的解释所强调的也是其“非虚构”性质:概而言

之,纪录电影是指无虚构性,而对现实进行描述或重建的电影。美

国南加州大学等四所大学联合编撰的《电影术语辞典》索性将“纪

录电影”定义为“一种排除虚构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