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管模式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优化与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080-03
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就是托管模式下的典型案例,通过与北京儿童医院的托管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果。托管后医院的财务管理得到了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得到了强化,医疗服务质量得到了提升。这些改善不仅对顺义区妇幼保健院有着积极的影响,也为公立医院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二、北京儿童医院托管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医院背景介绍
北京儿童医院作为“区办市管”的首批实践者,托管了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顺义妇幼)。然而,在托管进程中,两家医院在文化、理念和管理等方面遇到了诸多挑战,特别是在运营和财务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推动两家医院的快速融合,北京儿童医院在顺义妇幼率先实施了财务一体化管理。
三、托管前顺义妇幼财务管理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顺义妇幼原有财务管理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制度结构松散,条款零碎,缺乏系统性和一致性。导致医院各部门在经费使用、报销、预算等方面的执行标准不一致,内控机制薄弱,监管追溯困难。更严重的是,关键制度如预算管理和成本核算制度缺失,导致相关管理活动难以进行,影响财务管理效率,增加经济和法律风险。
(二)财务基础工作不扎实
在托管实施前,顺义妇幼作为区属二甲公立医院,其财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记录的规范性不足,凭证编制和账簿记录常出现错误和延迟,影响财务数据准确性。财务资料保管制度不完善,原始凭证出现遗失,影响会计记录完整性和财务信息真实性。此外,财务人员缺乏深入编制和分析财务报告的能力,不能为管理层提供有效决策支持。
(三)内部控制管理不健全
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同样存在明显缺陷,主要体现在财务报表编制、资产管理以及经济活动监督等多个核心环节。首先,从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来看,医院缺乏一套清晰、系统的制度框架和操作指南,导致内部控制措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导。其次,关键岗位的职责划分不明确,责任体系混乱,增加了管理风险。在财会及审计监督机制方面,医院内部监督职责缺乏明确、统一的执行标准,且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和措施,导致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最后,内部控制手册的编制与执行存在脱节的问题,这种制度与执行之间的不衔接,不仅未能发挥应有的风险防范作用,反而可能加大管理漏洞,对医院的稳健运营构成潜在威胁。
(四)往来款管理不清晰
在往来款项管理方面存在不清晰的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财务规范和科学的管理系统,医院在处理经济业务时难以达到规范标准,导致往来账款核销困难,资金占压和流动性风险增加。具体问题包括:账目记录和核对流程不明确,监督和控制措施缺失,结算流程不统一,以及归档和记录保存工作不到位。
(五)成本核算体系不完备
由于多种原因,顺义妇幼医院在成本核算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构建出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院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医院在成本管理上的忽视,使得粗放型的成本管理模式在医院中普遍存在。仅仅依靠财务记账软件,难以清晰展现各类医疗服务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使得分析各业务线的盈亏情况变得困难。此外,由于成本数据并未纳入科室绩效考核内容,导致医院各科室尚未形成科学管理的理念。同时,由于成本数据与医保政策的脱节,也使得临床指导的有效性受到了影响。
(六)财务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四、托管后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财务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完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
顺义妇幼在借鉴北京儿童医院(简称总院)的财务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全面、系统、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这套制度涵盖了财务会计制度、资产管理、采购管理、成本核算制度等多个方面。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医院还开始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通过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机制,将资金精准地分配到最需要的领域,有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此外,医院还结合总院的绩效薪酬制度,在顺义妇幼推行了薪酬制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托管前,顺义区妇幼保健院曾面临财政赤字、收入结构单一等诸多问题。但通过实施这些改革措施,医院成功地降低了经营成本,财务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二)加强财务会计基础工作
针对顺义妇幼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不足,总院财务处派遣了专业人员,参照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顺义妇幼的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并根据顺义妇幼工作实际,进行必要的完善与整改。
通过聘请市属医院财务专家进行财务知识讲座和实践操作训练,为顺义妇幼迅速培养了一支基础工作扎实的财务队伍。未来,随着这些措施的持续推进和优化,预计会进一步提升医院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为托管模式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三)建立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