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施
摘要思辨性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核心价值。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实际教学中,要紧扣“思辨性”,提炼思辨性问题,设计指向思辨的学习任务,开展思辨性学习活动,落实阅读评价,以有效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关键词思辨性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设计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一次整体而又集中地出现在新课标中,体现了语文课程对思维能力发展的明确、深化和强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旨在让学生掌握比较分析、辨析推理的思维方法,培养辩证思考、理性表达的思辨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设计并实施该学习任务,让培养与发展“思维能力”落地生根呢?本文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例,探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施,力求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设计
思辨能力是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培养的核心[2]35。“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施应以“思辨”为主线,设计多种形式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设置思辨任务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1]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归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科学精神”和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可以创设以下学习情境:“同学们,辩论需要具备理性的思考,严密的逻辑,良好的表达力。校园辩论大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如果你能顺利地完成本课三个学习任务,就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辩论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该情境将“明观点、学论证、会论证”迁移统整为一体,力求密切联系生活,能有效驱动真实的学习,让思辨活动真正发生,适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主题统领下的整体教学。
(二)提炼思辨性问题,架构学习任务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推进离不开设计具有思维含量的思辨性问题。好的思辨性问题能让我们了解思维的本质,其往往指向这一学习任务群的核心概念,能够帮助学生持续而有效地开展探究,不断厘清重要的观点、知识或技能,并能依靠证据证明自己的想法或观点[2]38。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本课的思辨性问题应从议论文的思维方法角度提出。可提炼出以下思辨性问题:问题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这篇议论文的观点吗?问题2:作者选取三个事例论证观点,是否有效?问题3:在课后“小练笔”中,你能提出合适的事例来证明观点吗?
围绕以上三个思辨性问题,可以设计指向“思辨性”的“阶梯式”学习任务(见图1)。
任务一“明观点”指向上述思辨性问题1,通过阅读、比较、质疑、推断,正确把握作者的观点;任务二“学论证”指向思辨性问题2,意在引导学生探究事例与观点的关系,明白作者是如何运用事例证明观点的;任务三“会论证”指向思辨性问题3,重在培养学生根据观点,选择恰当的事例证明观点的能力。
(三)依托实践活动,开展思辨阅读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应设计阅读、讨论、探究、演讲、写作等多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发现、思考、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1]31。构建学习任务整体框架后,需要借助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习任务落地生根,实现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一核心目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学习任务安排了10项语文实践活动,具体如表1所示。
二、实施思辨性学习任务,嵌入过程性评价
设计多样化的思辨性学习任务后,教师还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项思辨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部,感悟文本语言的精妙,体察思维过程与思维方法的秘妙。同时,为了确保学习过程的有效性,还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以评测学,以评促学。
(一)明观点
阅读议论文,首先要把握作者的观点。许多学生阅读文章后认为,文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观点。顾名思义,题目的意思就是:真理来自不断地提问。难道仅仅需要提问,就可以诞生真理了吗?这样的观点未免有失严谨。那么,作者的观点究竟是什么呢?学生仔细阅读后,发现文章的第二节更像是作者的观点。但是,这样的观点未免有点太长了!若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或许能有所发现,但可能是笼统、模糊的。此时,我们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和相应评价表。
1.借助思维导图,明确作者观点
把握作者的观点,绘制思维导图是一种很有效的办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第二节内容,提取关键信息,辨析关键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绘制思维导图(见图2),让作者的思维可视化。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可以精准把握作者的观点:从细微现象出发,不断发问,不断探索,就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