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管理视域下高校后勤“组团式服务”路径初探
饶灿钱彤范鑫
中图分类号:F061.3;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6-154-02
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中,根据党的十九大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总体要求,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推动多元主体利益格局转变,触发高校广大师生对后勤管理需求多样化和服务个性化的思想萌芽,促使高质量后勤服务发展质变,高校后勤依托网格化管理,发挥“组团式服务”的再组织化功能,以满足高校多元化主体的权利诉求为目标,突出高校后勤服务角色化和功能化特色。
一、网格化管理发展情况
(一)行业网格化
(二)区块网格化
在业务网格化管理基础上,按照城市地理区域科学划分物理空间网格,形成社区—街道—行政区—城市的层级网格化管理,将网格内城管、维稳、医疗、法律咨询、基础建设、维修等全部并入网格综合管理,并安排专职网格员对网格内各类问题进行收集、协调、处理、反馈。通过政府多部门联动,及时有效处理网格问题,强化政府城市管理职能。
(三)高校网格化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独立综合体,是社区管理的延伸,以高等教育为主体,其业务范围涵盖基建修缮、安全维稳、食品安全、物业管理、医疗服务等多个行业,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结合政府网格化管理及社区管理工作内容,在校内安全、消防、档案、后勤等管理工作方面推行特色鲜明的业务网格化管理,并逐步形成具有自身高校特点的网格化管理运行模式,切实提升校园综合治理以及多元协同共治的学校管理水平。
二、高校后勤网格化管理推行“组团式”服务理念
高校后勤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是指在网格化信息管理技术与“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相互融合的基础上,主要针对高校后勤管理区域内基础建设、维修、重大活动以及突发事件等方面,通过跨部门、行业组织涉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临时工作团队,进行基础数据调查、科学系统研判,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制定方向明晰、逻辑严谨的系统解决方案并负责推动实施的过程。
(一)推动高校后勤管理再组织化
(二)促进高校校园治理强服务化
后勤服务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保障,通过对校内师生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规范服务,将各项服务效能转化为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助推力。通过网格化管理,落实各个服务环节工作职责,工作重心下移,权利能力下沉,将工作、服务、师生问题等归入网格处理,打破以传统科层制的行政管理模式,以网格单元为基本管理服务单位对接服务末端,畅通平行层级的合作渠道,有效规避各部门资源信息差的问题,简化工作流程,以提升后勤服务质量为目标,以转变服务效能提升广大师生对美好校园生活需求和向往的满意度。
三、“组团式服务”实现路径
在推动网格化管理体系纵深发展的同时,完成从激发主体活力到规范秩序建设的过程,以“组团式服务”增强“后勤服务性”,降低“行政管控性”,摆脱“一收即紧,一放即乱”的困境,在网格管理体系基础上培育内生的自治力量,按照逻辑、系统思维排序,形成以“组团式服务”为手段的问题处理流程机制,达到常规问题基层流转,紧迫问题规范处理,重大问题专项管理,实现高校后勤应急自运转功能。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职能
根据“组团式服务”模式,健全组织职能,设置专项工作小组,在科学分析网格化管理的内在制度逻辑基础上,构建组团式服务工作专项制度体系。小组成员主要负责测评项目可操作性、可实施性以及基础数据收集整理,根据项目属性召集后勤管理、技术人员、行业专家以及项目使用方,组成以解决问题为主导的项目型团队。同时肩负“组团式服务”工作进度的管理和安排,根据项目服务完成情况,从问题响应速度、总体完成质量、完成时间,服务工作产生人、财、物的成本量,项目使用方评价等方面进行总体考核。
(二)加强协同,创新服务运行机制
借鉴我国各级政府推行网格化管理的优秀经验,结合高校校园治理的实际情况,将高校后勤网格化管理作为校园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推广“组团式服务”工作机制。一方面,串联条块结合管理方式,以组团方式畅通“条”的纵向沟通协调渠道,针对实际问题的原因、方法、方案等与管理人员、服务对象、一线工作人员实现“面对面”信息交流,优化沟通流程,节约时间成本。统筹“块”的横向业务板块、资源信息,挖掘网格潜力,盘活网格资源,增强部门协同配合能力。另一方面,推动校内各部门信息、资源联动,促进后勤管理扁平化发展,通过专业人员、技术设备、财物资源等方面相结合,以“组团式服务”解锁部门上下级管理权限,建立分层问题处理机制,打造共治共享的校园治理新格局。
(三)加强共享,完善智能信息共享
随着时代发展,数字化信息技术已广泛运用各个领域,与网格化管理链接数字信息赋能是未来发展趋势,网格化管理主要优势功能之一即是信息共享,打破“信息孤岛”的老旧局面,通过运用互联网“云”功能,以组团式服务构建“信息数据集成、实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