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下作业改革的校本行动
【摘要】作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教育综合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领域。“双减”背景下,洪武北路小学通过“一二三四五”高效作业管理行动,重塑教师的作业观,抓好减负提质的关键环节,提升教师的作业研究能力,实现“双减”与教育教学提质并行。
【关键词】“双减”政策作业改革教学管理
作业研究与管理是学校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教育综合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领域。“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加强并优化学校作业的研究与管理,探索减负增效新举措。在秉承作业育人理念的基础上,通过“一二三四五”高效作业管理行动,抓实“双减”落地的关键环节,实现“双减”与教育教学提质并行。
一、秉承一个理念
学校坚持秉承作业育人的理念。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康身心、健全人格、良好习惯和强劲学力的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作业的功能要指向“育人”。在“双减”文件关于作业设计质量中提出“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这已经将作业功能进行具化与扩展,作业除了具有以往传统认为的巩固功能,还承载着评价与延学功能。因此在“双减”文件颁布之初,学校就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双减”大讨论,围绕“双减”减什么?怎样减?等话题引导全体教师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引导全体教师树立“五育并举”的作业观。
二、抓住两个关键
“双减”的前提是“保质”,目标是“提质”,如何既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又能让学生获得长足的发展,学校紧紧抓住“双减”落地的两个关键即课堂和教研。
(一)深耕“任务导向式”课堂
多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任务导向式课堂研究,“十四五”期间成功申报省级教学研究课题“指向双线融合的任务导向式课堂建构的实践研究”。本课题是对“十三五”课题研究的继承和深化,在课堂教学中以任务驱动的同时更加关注核心素养、关注学科育人。任务导向式课堂中以任务单研究为抓手,教师在任务单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作业“巩固知识、构建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习惯、形成能力、培育素养”的育人功能,同时发挥作业的教学诊断功能。从“十二五”到“十四五”期间,学校的任务导向研究单经历了1.0版本到3.0版本的优化,通过任务单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前预学、课上共学、课后延学,以差异化学习支持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发展,进而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建构“研、评、教一体”教研
有效教研是高质量课堂和优秀作业设计得以落实的保障,学校一直倡导团队共研共进,坚持“不教研则不上课,不教研则不布置作业”的原则,通过打造“研、评、教一体”的教研模式,提升教师整体把握课程的能力。其中“研”的环节中重点是明晰单元核心素养、厘清单元关键能力、确定单元关键课例。“评”的环节中厘清课时作业和单元作业的结构,明确课时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让教学与评价匹配,此外通过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促进教师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教”的环节中重点是确定课堂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利用任务单开展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学习。通过“研、评、教一体”的教研模式,引导教师理解“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一课时任务”环环相扣的教育教学活动基本环节,进而提升教师结构化单元教学的整体备课能力。
三、落实三级管理
学校系统思考教学管理的框架,将作业管理纳入学校管理结构框架,通过“三级管理”,探索全面完整的管理体系。学校建立了作业管理实施体系,采用“三级管理”模式即校级管理、中层管理和组班管理,确保作业研究有实效和可持续推进。
第一级是校长室,负责顶层设计重在引导。学校教学部门通过教师学习等途径强化政策领悟,深化作业全面育人功能认识,扭转固有认知和不科学的做法。通过制订学校作业管理方案,完善建立作业公示制度、教师“下水作业”制度、作业管理绩效考核等制度,做好整体设计,强化作业管理。
第二级是教育处和教科室,中层部门负责培训检查重在引领。学校中层重在落实过程管理,常态进行作业监控,整体调控各学科作业布置。学校通过开展专题研讨、课例研究、讲座论坛等主题研修活动;教师备课反馈、作业设计批改反馈等考核检查;教师作业设计比赛、学生作业展示等展评活动,做好检查、指导和督促,抓实教学行为的规范。
第三级是年级组、教研组和班主任,他们是作业研究和实践的子细胞,立足日常,重在落实。学科组长组织组内教师进行作业设计、常态研究,指导教师精选作业内容、研判作业总量、布置适切作业。年级组长负责定期对作业进行调研,将学生、家长、教师的心声及时传递,共同找到解决的办法。班主任则负责对班级作业总量进行合理调配,确保学生的休息时间。
管理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教师层面的思考实践,通过提质量、减数量、控总量,切实提高作业的匹配度、精准度和有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