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闽北政和,千年之前因茶得名,拥有一部关于茶叶的清香史。宋代,政和白茶白毫银针是北苑贡茶极品,甚至被制作成“龙团凤饼”,成为当时的顶级茶叶;宋政和五年,关隶县直接进贡茶叶,宋微宗品后“龙颜大悦”,将其年号“政和”赐为县名。
行走在政和的山水村寨间,无人不称颂政和的美丽。
政和之美,美在那一座座气韵流长、写满诗情画意的廊桥,人们把千年的情愫与信仰都安放于此;
政和之美,美在那如玉剑入土、碧花飞天的丛丛竹海,让人游离于光影与幻境交缠之中;
政和之美,美在那像丝缕玉带缠绕山间的茶树丛林,不沾凡尘,让天边淡薄的雾气不忍遮蔽,空中骄阳也收敛了烈光,轻柔拂照;
政和之美,美在雨后架于蓝天黛山问的彩虹,与那傍晚斜斜映照在山林间的第一道霞光;
政和之美,美在那层层叠叠、如链似带的梯田,和那像世外桃源股活静悠远的小村寨。
念山梯田:满山尽带黄金甲
念山梯田是此次摄影采风活动的第一站。我们从政和出发,大约半小时左右,车窗外的景色开始被连绵的竹海、成片依山而建的梯田所取代。念山梯田如链似带,从山脚海拔300米的星溪河盘绕而上,层层叠叠,高低错落,梯级而上,梯田最高处海拔1100米,垂直高度800米。在绕过几个弯度极小的山路之后,我们在一处竹林前下车开始爬山,无限风光在险峰,念山如诗如画般的美景终于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秋雨带来的雾气从山那边飘过来,如薄纱般轻轻地落在梯田上。即将成熟的稻穗“笑弯了腰”,模糊了原本清晰的梯田线条,却也给梯田着上了一层油画般质感的金色。
相传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秋,黄巢起义军来到这里,修筑防御工事迎战唐朝招讨使张谨,指挥千军万马击溃唐官兵。后来人们在黄巢的防御工事垦复种上粮食作物,由此诞生了大气磅礴的念山梯田。念山梯田大都属单丘梯田,梯田宽大多在1.5米至2米,和云阳、龙脊等梯田相比显得更为“袖珍”,当地村民这样形容:“一跃过三丘,一牛躺一丘”,就是说,人一跃可以跨过三丘田,一头牛躺下就占了一丘田,足见这里的田有多小。
东源茶场:绿带嵌满山
车不断地盘旋而上,阳光充足,点亮了葱茏的山岗与油绿的茶园。满山遍野的茶陇,一条条,一脉脉,纵横交错像是修剪精致的青色巨毯,起起伏伏地覆盖了整个杨源乡的山问。
下车步行至东源茶场要经过一排的丹桂树,此时正是开花时节,一簇簇金灿灿的花朵在绿叶间若隐若现。这一路走过,我们身上都沾染了淡淡的桂花香,和着山间清新的空气,犹如一汪泉水洗刷了身心的疲累。一不留神被摄影师们落在后面,等走到山脚,抬头已见山顶人头攒动,摄影师们已经开始创作了。仰望山头,地势很高,随着海拔的逐渐增高,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一畦一畦的茶树陆续跳进了我们的视野。
站在这座茶山的顶端,扑面而来的是清新的空气和叠翠的山峦。远远望去,周围都是高高低低的茶山,条状交叠的茶树顺着山的轮廓分布,就像形态各异的线条,有的弯曲如波浪,有的笔直如线条,远近高低的群山气势磅礴,成群成片的茶树美丽壮观。脚下是黄绿色成片的梯田,把路边的几间木屋都映成了黄色。
这一切美景感觉忽近忽远,有些不真实,倒是眼前一株株排列成行的茶树,伸手可触及,散发着草木芳香,感觉亲切实在。采茶工动作娴熟,左右手同时开工,折了芽叶,顺手抛进挂在身上的网袋,尚未采收的茶树顶端冒着一片绿芽,采茶工的倩影拂过,嫩芽已不见了。这片茶园面积很大,如果手工采茶,可是要费相当的时日,茶叶的生长不等人,嫩芽过几天就太老了,所以采茶工们练就了一身的速采功夫。有的摄影师完成了拍摄,想学着采茶工的手法采些茶叶,可惜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学起来并不容易,动作笨拙他们惹得旁人一阵哄笑。笑声在山间荡开,抖落了满树的馨香。
铁山隆合:但留凡间一叶香
位于铁山镇东干村的隆合茶厂绝对是政和县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一座颇具徽派建筑风格的门楼掩映在翠竹苍松之间,飞檐翘角,粉墙黛瓦,在蓝天白云下显得古朴大气。门楼的左侧有一小块茶园,栽种的是政和大白茶,一棵苍劲挺拔的迎客松在茶园边上热情地欢迎着我们的到来,右侧的山坡上高大挺拔的苦楮和梧桐如情侣相依相偎,被称之为“爱情树”。门楼朝外的一面墙砖很快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每一块砖上都印有“政和县城砖”字样,有的还有工匠的名字。那是杨丰花了好几年的时间从政和民间收集来的古城砖,他挑选出其中印有字样的垒砌起来,亲手抚摸它们,瞬间有穿越时空之感。
走进门楼,迎面是个四合院格局的现代化厂房,约有1800多平方米,庭院里用青砖砌成的中式拱门、用鹅卵石砌成的圆形水塘,传统的石臼、石磨散落其间,紫红色的鸡冠花开得正艳。杨丰领着我们走过一条观景长廊,一座纯木制建筑便是隆合的日光萎凋房,它完全仿造政和廊桥的形制,分上下两层,全长75米,可供万斤鲜叶同时进行日光萎凋作业。杨丰推开廊桥一侧的木制门窗,夕阳便透射进长廊,茶青静静地躺在竹筛上,享受着纯天然的日光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