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荒原》的“荒原意识”
摘要
摘要:《荒原》是英国诗人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的代表作,是象征主义的顶峰之作,也是20世纪西方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在西方文明的长河中,虽然物质生活充裕,但精神十分贫乏,西方文明走向了精神死亡。《荒原》表现出现代人过着堕落与死亡的生活,情欲横流,必然糟至毁灭,西方文明已经变成了精神的荒原。从《荒原》中了解托马斯·艾略特在面对西方精神文明世界堕落和停滞时期,是如何以鲜明的形象并借以暗示联想以及用典与神话原形引用来表达揭示西方精神文明世界荒原的“荒原意识”。
【关键词】艾略特“荒原意识”
绪论
T?S?艾略特(T?S?Eliot,1888-1965)是英国非常著名现代派诗人和文学评论家,1948年凭借诗歌创作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一直以来,《荒原》被大家视为20世纪西方现代诗歌文学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全诗一共434行,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死者的葬礼”;第二部分为“弈棋”;第三部分为“火诫”;第四部分为“水里的死亡”;第五部分为“雷霆的话”共使用了七种文字和大量的典故,它的包容性不可谓不广。诗人笔下的“荒原”满目荒凉:土地龟裂,石头发红,树木枯死;荒原人们精神恍恍惚惚,死气沉沉,显示了现代世界中的精神文明危机,现代人类精神文化的灭亡及拯救。《荒原》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超过了现代派的其他诗作,是一首非常具有借鉴价值,值得认真探究的作品。本文将从诗歌“荒原意识”在文中的展现、“荒原意识”形成的原因及影响、“荒原意识”为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入手,分析诗歌《荒原》复杂晦涩的主题内涵及其意义,以展示诗歌的复杂性,和“荒原意识”的重要意义。
《荒原》创作的时代背景
英国所处的时代背景
托马斯·艾略特1914年到伦敦,在英国生活了很长时间。他于1927年成为英国公民。因此,在文学史上对他是英国人还是美国人有不同的看法。托马斯·艾略特定居伦敦后,结识了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并从事诗歌创作,庞德帮了艾略特很多忙。
《荒原》恰逢诗人托马斯艾略特所处的时代,表现了诗人在精神文明世界中的失败。春去秋来,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大自然的循环在“荒原”中杂乱无章。时间的倒转对自然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和破坏,很难延续拯救与重生的神话。为什么诗人如此失望?为什么春天的四月在诗人的作品中成为“最残酷的月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无数的生命变得不完整,无数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战争不仅使人们缺乏物质,而且使人们的良知和精神上的噩梦枯萎。20世纪初的欧洲,人们的情感枯萎,精神空虚,前途渺茫,宗教信仰缺失。世界变成了物质和精神的无边广阔的“荒原”。所以在荒芜的土地上,诗人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失落的精神,而且也展示了崩溃的精神。诗人把这种绝望和悲伤的心情融入荒原季节的逆转之中,使滋养灵魂的源泉不可能出现。但同时,诗人希望战后的人类能在死后重生。故而也曾叩问世界,叩问自己:“去年你种在花园里的尸体/抽芽了吗?今年它会开花吗?”[1]
(二)艾略特创作《荒原》的个人原因
托马斯·艾略特1888年9月出生于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一个清教徒家庭。他的祖父创立了华盛顿大学的前身。他父亲是个成功的商人。他母亲出身名门,喜欢文学。他的家庭有很高的文化修养。1906年,他进入哈佛大学,专攻哲学、英语和法国文学,并接受新人文主义者欧文·巴比特的教育。1909年大学毕业后,他继续在研究生院学习哲学。他于1910年获得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后来他在牛津大学学习,并在法国和德国学习。
艾略特成年后的经历和信仰实际上是对带有浓厚美国特色的家庭宗教的背叛。他对现实很敏感,特别是对文化和世界精神状态很敏感。他不希望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的文明危机,但是不仅反映在现实生活中,也反映在人类的灵魂中。915年,他出版了《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这是一首描述当时危机感的长诗。它以一位中年资产阶级男子求爱途中的复杂心理思想来表达当代西方人对现代文明生活的幻灭和困惑。
但是他早年的生活的足迹却在他后来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他在《四首四重奏》之三把密西西比河比喻为“强壮棕色芙的神”[2],它“神情阴郁”而又“桀骜不驯”。《荒原》里有这样的诗行:“哦哦哦哦这莎士比亚的拉格——/多么文雅/多么聪明。”[3]
二、对“荒原意识”文本内容的分析
《荒原》的诗歌主体内容
死者的葬礼
第一部分“死者的葬仪”可分成5小节。
(1)第一节:败落的贵族玛丽对昔日浪漫史的回忆:
暗示了上流社会生活中的空虚寂寞和西方文明的衰落。
(2)第二节:借《圣经》中的典故来描写荒原景象:
第三节:描写了纯洁爱情的诗。
写了一次失败的爱情故事
(4)第四节:写柯斯脱里斯夫的疑惑。
她是能用纸牌算命的预言家,著名的千里眼,但她占卜的结果是:
(5)第五节:写“并无的实际存在”伦敦城。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