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素养立意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命题实施策略与范例解析.docx
文件大小:30.18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2
总字数:约5.55千字
文档摘要

素养立意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命题实施策略与范例解析

根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测试应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升,遵循学业质量标准,充分反映素养导向。教师应明确学业质量标准,以学习目标为命题起点,逆向设计试题,形成命题策略,解决当前命题中“缺乏情境设置、任务陈旧、答案单一\等问题,为学与教提供明确的方向。

一、素养立意下的命题实施策略

命题者可采用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方法,从期望学生达成的学习成果出发,将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明确学业质量标准,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多维度的测评框架,而后构建一定的命题情境。这样的设计有助于清晰地呈现《课程标准》、教材、情境以及题目之间的逻辑联系。

(一)把握命题方向

素养立意下的道德与法治命题应具备以下特点: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评估学生在面对复杂且不确定的现实问题时,所展现出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设计应服务于核心理念,根据核心理念筛选和调整相关知识点,排除无关信息,并依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理解水平来构建情境;问题设置应围绕核心理念,根据情境精心挑选问题,确保问题具有针对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

(二)细化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描述将核心素养由不可测的内在本质转化为可测的行为表现,是命题的重要依据。学业质量描述通常分为认知维度和行为维度,认知维度的行为动词主要包括“知道、了解、识别、体会、理解\等,而行为维度的行为动词则包括“学会、会做、能做”等。

此外,命题者要确保教材内容与该学段学业质量描述及其反映的素养精准对应。当《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存在不匹配的情况时,要灵活处理。例如,“诚信教育\在《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学业质量描述中出现,但教材中并未涉及相关内容,因此不纳入测评;《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学业质量描述中提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年级下册教材中也有相应的内容,因此纳入测评。

(三)升级测评框架

传统的命题框架建立在知识与能力的双向细目表上,依旧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素养导向的测评则要求教师开发一个多维度的测评框架,精心规划试卷的基本结构,包括目标结构、内容结构、情境结构、难易结构和题型结构等等。合理设定命题的构成要素,并确保它们之间形成适当的比例,是命题的关键所在。命题者应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明确内容要求,创设真实情境,筛选出符合素养考查的内容,最后通过设置题型、分值、评估难度和区分度来完善试卷结构。通过这些步骤,可以构建一个融合关键要素的多维测评细自表,作为命题的指导工具(如表1)。

表1

(四)实施差别化评价

在设计评分标准时,命题者摒弃了过去追求“唯一标准\的做法,转而提倡一种以求异为导向的差别化评价。开展这种开放性评价的目的是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出发,用不同素材,基于不同经验,采取不同思路,表达不同见解,并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此外,命题者优化了评价量规,强调了学业质量描述和评分建议的重要性。其中,关注学业质量是为了对标素养目标,关注评分建议则是引导教师制定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标准,从而更全面、真实地评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示例如表2所示。

表2

二、素养立意下的命题范例解析

基于上述命题策略,下面以第三学段的命题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一)从关注做题能力转变为关注做人做事的能力

命题由知识本位上升为素养本位、育人本位,其核心意义在于凸显评价的育人功能。纸笔测评不仅是检验学生一段时间学习成果的重要依据,也是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法治观念、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的任务。命题者要充分挖掘试题的育人价值,深化试题本身的内涵,让一道题发挥一堂好课的作用。

【例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指出:未经学校充许,未成年人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这一规定说明()

A.国家禁止未成年人使用手机。

B.未成年人的权利受到侵犯。

C.小学生应自觉遵守法律,不在课堂使用手机。

D.小学生使用手机是违法行为。

【例题2】以下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的是()

A.小丽完成作业后,还需承担家务劳动。

B.小鑫作业书写不整洁,父亲要求他重抄五遍。

C.小李因考试成绩不佳,遭到母亲殴打并被限制自由。

D.小方未能按时完成作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教育。

【例题解析】例题1和例题2均与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8课《我们受特殊保护》相关,由命题者根据学业质量标准中的描述“了解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理解其重要意义\而设计。通过例题1的测评,学生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而设立的法律。这道题自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人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人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的规定,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