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1-2022学年黑龙江绥化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
文件大小:52.5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5-22
总字数:约7.6千字
文档摘要

PAGE

黑龙江绥化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学科试题

本试卷共4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将姓名、准考证号准确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指定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25道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全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汉高祖发布求贤诏,广招德行贤明之人;吕后聘请商山四皓前来辅佐太子等,此后,便不断有皇帝征召士人来做官,被授予很高的官职,朝廷还常征聘文人学者到京师来做博士,皇帝亲自征聘便成为最为尊荣的仕途之路。材料反映了()

A.察举制在汉初就出现了

B.打破了阶层限制,实现平民阶层的晋升

C.打破了血缘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

D.反映汉初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3.汉代名臣黄霸在任职颍川太守期间“力行教化而后诛罚”。治颍川八年“百姓乡化,孝子、

悌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

这反映出汉代()

A.社会治理渗透德治教化思想B.开创了德治礼教的治理方式

C.地方治理形成了统一的标准D.社会道德伦理水平普遍提高

4.东汉时,光武帝在宫内设中常侍、小黄门、中黄门等宦官多人,掌传达皇帝口诏,阅览尚书呈进的文书之职。朝廷虽然设有三公,但是并无实权,只是给那些有资望的大臣享受名义上的尊荣。光武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确保决策独断

C.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中书权力

5.唐玄宗开元21年,在全国十五道置采访使,以“六条”监察非法行为,剑南节度使王昱以剑南道采访使身份巡边姚州,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采访使制度()

A.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B.增强了地方行政权力

C.改变了国家行政区划D.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

6.南宋浙东学派强调经世致用,主张积极改革时政。他们却否定王安石采用国家经营生产和贸易方式扩大财政收入的理财方法,尤其反对青苗法、均输法和市易法。这反映了()

A.商品经济发展对市场自由的要求 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重心南移

C.理学思想不再适应社会变革需要 D.社会结构变化影响国家政策制定

7.明永乐年间,在殿试之后增加从二、三甲进士中选拔庶吉士的考试,所选庶吉士来源于全国各省。此后又实行各省乡试按定额录取,会试分南、北、中卷,按比例录取,并对边远落后地区给予充分照顾。这些措施意在()

A.加强思想文化控制B.提高官员行政能力

C.兼顾各地经济差异D.扩大政府统治基础

8.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9.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等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据此可知(?)

A.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B.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

C.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D.手工业品成为文学艺术传播媒介

10.康熙帝时将理藩院从礼部独立出来。理藩院的主要职责一是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二是处理与俄国的关系。这反映当时()

A.蒙古新疆地区叛乱频繁不易管理

B.满族主要依靠少数民族加强统治

C.理藩院基本承袭元朝宣政院职能

D.清朝统治者的天朝上国观念浓厚

11.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