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生态科技论文:生态科技园现状与策略初探.docx
文件大小:1.1 MB
总页数:13 页
更新时间:2025-05-22
总字数:约8.67千字
文档摘要

本文作者武艺王农谢颂华工作单位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科技园的定位与目标调整为了适应新的水土保持科技发展要求,强化科研基础平台建设,服务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研究,在原有规划和建设的基础上,对科技园定位和建设目标进行了调整。

科技园的定位遵循经济与自然发展规律,研究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科技现状及发展趋势,并结合目前国内外相关园区建设经验,充分发挥科技园的技术优势,不断完善科研成果、不断发展科研成果、不断提供更新更好的成果,为推动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科技事业发展,保障区域内水土资源合理配置,促进水土流失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土保持科技保障。

建设目标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建设功能齐全、管理运行规范、富有区域特色的一流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

1逐步改善科研仪器和配套的实验分析条件,形成具有常规实验分析和自动观测相结合的综合测试分析能力,为我国南方乃至亚热带地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提供专业研究平台。

2进一步从重点研究方向与关键技术、成果推广与转化、基础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等4个方面,完善科研平台的发展体系。

3建设综合性的水保科研交流中心,打造具有声光电综合演示功能的土壤侵蚀影响因子展示厅,构建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开发模式最佳实践示范区和水土保持实践活动区,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科普、教育、培训的实践平台。

4整合区内生态景观资源,立足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念,突出水土保持文化内涵,打造具有高质量的水土保持文化主题公园,为南方红壤区提供一个生态文化展示平台。

科技园二期工程科研平台建设与配套设施二期工程的主要建设范围在科普展示区,用地面积6672,建筑面积168502。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坡耕地土壤水量平衡试验区、弃土渣试验区、生态护坡试验区、综合护坡试验区、人工模拟降雨大厅、实验楼、水保科普展示厅、办公生活管理房和水保科研交流中心8个部分。

建设理念以科研、实践、文化、自然、融合为中心内容,以技术、经济、环境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力建设富有特色的高质量的水土保持科技园。

1继承和延续原规划脉络,充分体现融旧合新的建设理念。

立足现有建设成果,兼顾实践与科技的发展需求。

2强调科技园建设的整体性,包括功能布局、分区建设、单体分布、科研设施、生活空间分布、景观系统与基础设施,实行统一规划,形成统一整体。

3在兼顾整体性的同时,强化各功能分区的独立性,包括功能、规模和核心价值。

4充分利用园区的自然环境,营造山水相融的科研环境。

科研平台建设1坡耕地土壤水量平衡试验区。

在该试验区布设20个径流小区,每个小区1002,设置两种土体坡度8°和15°,混凝土底板分别采用和土体坡度平行以及递增2°

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径流泥沙、土壤植被以及弃土弃渣中的渗透水进行观测,研究在生产建设中弃土渣区域的水土流失规律和面源污染情况,探索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迹地快速恢复技术和弃土渣区渗透水污染防治技术。

3生态护坡试验区。

针对开发建设活动中一般性边坡的不同护坡形式,进行径流泥沙以及土壤、植被等指标的观测,结合边坡防护工程实践开展植物防护技术研究,从而筛选出更优的护坡植物种类、材料要求及配合比设计方法等,探索植物护坡的作用机理,为边坡生态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4综合护坡试验区。

主要针对目前生产建设中建设单位对陡坡所采取的各种防护形式进行的径流泥沙以及植被、土壤相关指标观测,探索由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受损土地的快速恢复技术,比较评价工程建设实践中所采用的各种边坡防护形式的水土保持效应,为解决开发建设活动引起的严重水土流失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5人工模拟降雨大厅。

将该厅划分为4个独立的降雨区,模拟从小雨到暴雨的各种雨型,可进行各种下垫面土壤侵蚀规律研究,也可解决设站观测几十年一遇的大暴雨问题,大大缩短了研究周期,为研究土壤侵蚀过程和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1科研方向1南方红壤区土壤侵蚀过程与预报。

通过长期定点观测、试验与模拟,系统研究南方红壤的土壤侵蚀发生机理、侵蚀过程、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从而进行土壤侵蚀监测预报研究。

主要包括土壤侵蚀演变规律、发生机理及预测预报,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效益、环境影响评价,水土流失试验方法与动态监测技术改进等。

2土壤侵蚀与流域生态环境。

从宏观角度着手,以流域为单元,系统研究土壤侵蚀对径流泥沙、面源污染、洪涝干旱等的影响及机理,探索其防治技术与模式,从而实现流域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主要包括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与集成,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及其调控径流、防洪减灾技术,水土流失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水土保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及评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