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捷克和中国是两个地缘上相隔很远的国家,历史上只有微不足道的贸易
交流和来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同世界各国包括捷克开展经贸合作。随着二十世纪
九十年代末中国对捷克出口量的增加,捷中贸易蓬勃发展将中国与捷克更加
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力地推动了两国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虽然两国贸易在出
口规模、出口商品结构和出口市场多元化上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
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长期以来捷克对中国的出口明显低于中国对捷克的
出口量。“捷克是否有机会改善当前的贸易不平衡?”这个问题就在捷克媒体
上经常出现。这种贸易逆差严重的情况在中欧和东欧国家并不是唯一的。根
据欧盟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所有十一个中欧和东欧欧盟成员都正在面对同样
的挑战。2014年5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与肯尼亚总统肯雅塔共见记
者时坦诚指出“中方不仅不追求贸易不平衡,而且将努力采取措施予以改善。
不平衡的贸易难以持续发展,而且中国整体贸易不平衡也会给自身宏观调控
带来极大压力。”随着2013年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同时,捷克媒体
也提出其它一些在以往的学术文献中难以找到答案的问题;比如说“改善运
输连通性的实际影响是什么?”“这会带来更多的中国投资吗?”“一带
一路会提高捷克对中国的出口量吗?”本文对捷中贸易进行对比分析希望通
过实证研究来归纳总结捷中贸易的特点并寻求探讨促进捷克出口贸易增长和
改善贸易逆差的方式。
关于中欧和东欧国家与中国贸易对比分析研究的大多数文献来自欧洲研
究人员,其主要内容在于比较贸易量和国外政策之间的差异。在捷克已经有
关于这个主题的一些文献,但他们大多只使用传统的SITC和HS代码来分类
不同类别的产品,并缺乏与欧盟其它国家的比较。本文将通过贸易技术结构
与技术含量分析评估捷中贸易双边商品结构的发展和现状。与以往的捷中贸
易文献相比,本文不仅归纳总结了捷中双边贸易的最重要的特点和发展道路
上的各个重要里程碑,而且本文使用了更新的方法来展示捷克与中国之间的
技术类别结构和商品结构的技术含量。由于中国的研究论文缺乏对捷克贸易
发展的全面总结,本文对捷克整体贸易发展,并对捷中贸易的发展进行了介
绍。为了改善贸易的不平衡,首先必须了解当前的结构及其特征。Lall(2000)
在他的论文中表明,出口模式很难改变,它们对增长和发展有影响。本文的
实证分析部分使用了联合国贸易数据库(Comtrade)中1995-2010产品数据集。
关于研究方法,本文用Lall(2000)指数,来了解捷中贸易的技术结构,以及
用Rodrick(2006)指数来确定捷中贸易的技术复杂度。本文通过对捷克整体
进出口和捷克向欧盟进出口的情况进行比较得出结果。
通过1995-2010年的数据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其中有一些与其他
研究者所得的结果相似,但有一些在文献中没有提及。(1)中国向捷克出口
的技术结构越来越单一并集中在四个技术类别HT1,MT3,LT1和LT2,而且
中国向捷克出口商品中的大多数是用于进一步深加工的电子器件,这和本文
的结论是相符的。(2)捷克对中国出口的技术结构发展趋势刚好相反,呈现
出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度迅速增长的趋势。虽然只有少数研究人员专注于捷
克对中国出口的结构或复杂度,捷克研究人员还是注意到捷克出口到中国的
通常是奢侈品。(3)中国向捷克出口的的复杂度表现出缓慢和稳定的增长,
而捷克对中国的出口复杂度则有比较大的波动,其主要原因是贸易结构的不
一致。目前并没有发现集中研究捷中贸易复杂度的论文,这将使本文的结论
更具有创新意义。
在文献回顾的帮助下,本文将把结论设置在于它特定的历史和经济背景
下,并为每个结论提供可能的解释。事实上双边贸易的大多数特点是几种可
能的解释的结合。
中国出口到捷克的技术类别结构比较单一这个特征可以通过中国整体出
口结构的变化来解释(中国不仅对捷克而且对其他欧盟国家的出口结构都改
变了),也可以通过捷中产业内贸易的上升来解释,当中国的电子元件出口到
捷克后,在那里进行组装再销往各个欧盟国家。捷克对中国出口的技术类别
的多样化可能主要是因为斯柯达汽车决定将部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以及中
国国内机械生产能力的增长所导致在出口当中的汽车类别份额的逐渐降低。
捷克对中国的出口比中国对捷克出口更为复杂的解释可能是由于中国国内市
场的激烈竞争和捷克低于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