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花叶病》(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保护技术》高教版(全一册)
教学设计理念
本教案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为核心进行设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主张知识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学习资料,通过自主探索和意义建构获得。在《大豆花叶病》教学中,创设大豆种植的真实情境,如模拟田间病害发生场景、展示实际案例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大豆花叶病的相关知识。理实一体化理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打破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将大豆花叶病的理论知识讲解与病害诊断、防治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农林牧渔行业的工作需求。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大豆花叶病的病原类型、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包括病毒的传播方式、存活条件等。
熟练掌握大豆花叶病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大豆品种上的发病症状,如叶片的花叶、皱缩、畸形,植株的矮化、生长不良等典型表现。
清晰理解大豆花叶病的发病规律,知晓病毒的越冬场所、传播途径以及影响发病的关键因素,如气候条件、种植密度、品种抗性等。
全面记住大豆花叶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涵盖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以及物理防治等方法的具体操作要点和原理。
能力目标
学生具备在田间通过观察症状、分析环境条件等方式,准确诊断大豆花叶病的能力,并能够区分大豆花叶病与其他类似病害的差异。
能够熟练运用实验室检测方法,如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技术,对大豆花叶病进行精准检测和鉴定。
根据大豆花叶病的发生情况和实际生产条件,科学合理地制定个性化的综合防治方案,并能规范操作实施各项防治措施,包括种子处理、田间管理、药剂喷施等。
在面对大豆花叶病防治过程中的突发问题,如病情快速蔓延、防治效果不佳等情况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显著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充分激发学生对植物保护专业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对农业生产的热爱之情和责任心。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大豆花叶病防治对大豆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认同感。
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坚韧品质。
通过团队合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大豆花叶病的发病症状识别,这是准确诊断和有效防治病害的基础。
大豆花叶病的发病规律,包括病毒的传播途径、越冬方式和发病条件,了解发病规律有助于从根源上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与蔓延。
大豆花叶病综合防治措施的具体操作方法,特别是农业防治中的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化学防治中的药剂选择、使用剂量和施用时期等关键内容。
教学难点
大豆花叶病与其他大豆病毒病或生理性病害症状的准确区分,尤其是在发病初期,症状相似,需要学生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的分析能力。
理解大豆花叶病发病规律与环境因素、栽培管理措施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这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深入理解。
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大豆花叶病综合防治方案,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种植地区、气候条件、大豆品种和病害发生程度,灵活选择和组合防治措施,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3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对比图片,左侧是长势良好、叶片翠绿、结荚饱满的大豆田,右侧是感染大豆花叶病后,叶片出现黄绿相间花叶、皱缩,植株矮化、结荚减少的大豆田。接着播放一段关于某地区因大豆花叶病大爆发导致大豆大幅减产,农民遭受重大经济损失的新闻报道视频。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两组图片和视频,大家有什么感受?大豆花叶病对大豆生产和农民收入会产生哪些严重影响呢?”引导学生思考病害的危害,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看图片和视频,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如大豆减产会影响市场供应、降低农民收入,甚至影响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等。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的视觉对比和实际案例视频,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引发学生对大豆花叶病的关注。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病害的危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知识讲解(12分钟)
1.教师活动
病原介绍:利用PPT展示大豆花叶病病毒的电镜图片、结构示意图,结合动画演示病毒的形态结构、组成成分和繁殖过程。详细讲解病毒的传播方式,如通过蚜虫等昆虫传播、种子带毒传播,以及病毒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存活能力。
发病症状讲解:展示不同发病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