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园林园艺与景观建设培训》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pptx
文件大小:8.9 MB
总页数:120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3.82千字
文档摘要

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组织培养的发展简史;组织培养应用;组培技术的优点;组培技术的缺点;植物组织培养的步骤;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程序;培养基的组成;MS培养基母液配方表;培养基母液的配制;培养基的配制;造成培养基污染的因素;培养过程中污染的造成的危害;培养过程中污染的控制措施;培养条件;外植体的选择;外植体的选择实例;外植体消毒;外植体消毒后接种;初代培养;种子无菌萌发;无性系初代培养;无性系初代培养;无性系初代培养;无性系初代培养;无性系初代培养;顶芽和腋芽的发育;不定芽的发育;珠芽;体细胞胚的发生与发育;三棱栎胚状体;继代与增殖培养;无性系;生根培养;生根培养;生根;炼 苗;炼 苗;移 栽;移栽注意事项;组织培养在生产中的应用;金线莲组培繁育及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金线莲的分类地位;金线莲的用途;生物碱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是非常有前景的抗肿瘤药物或辅助抗肿瘤药物;

多糖等具有抗衰老,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

微量元素含量总含量以及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国产西洋参和野山参;

药效学研究证实,金线莲全草水煎液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提取液对肝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并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还有保护血管内损伤、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对金线莲强心甙类成分薄层层析的结果表明,野生、组织培养、栽培的金线莲均有强心甙类成分,为金线莲强心功能提供了依据;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金线莲的需求日益增加,但野生状态

下金线莲生长缓慢,无法满足市场的的需求,加之自然环境的不断破坏,导致金线莲野生资源极度匮乏。

●金线莲在国内外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栽培主要集中在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有少量的零星栽培。

目前市面上,金线莲制剂只有用于肺癌早期治疗“三安胶囊”、治疗手足口病的“金线莲喷雾剂(外用)”等少量中成药自制产品。目前市场上的金线莲主要以初级的鲜品、干品、保健茶等3种形式出售。;金线莲由于经济价值较高,遭人为过度采挖与生境破坏严重,野外种群分布及数量极少,已列入国家二??保护红色名录,实为极小种群植物。

金线莲种子微小,且发育不健全,天生无胚乳,自然萌发较为困难。可用分根或扦插繁育,但繁育系数较低。利用组织培养进行快速繁殖,对种质资源的保存、药用和观赏提供大量种苗具有重要意义。;金线莲属于珍稀濒危中药材,以前的种植模式以野

生种类为主,其长势慢、产量低。目前通过对金线莲野生种质资源引种驯化及选育,加上组培快繁、设施栽培等技术手段应用,集成金线莲田间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

,带动金线莲产业发展壮大已变成现实。;金线莲组培步骤;幼嫩的顶芽和侧芽;先将材料用0.5%的肥皂水浸泡10分钟,然后用流水冲洗干

净,最后用蒸馏水冲洗,拿到超净台上,用剪刀或手术刀分别剪(切)成含1~2个节的顶芽或腋芽,用75%酒精中浸泡30s,再将材料移入漂白粉的饱和液或0.05~0.1%升汞中消毒10分钟,取出后用无菌水冲洗3~4次,再用无菌滤纸将材料上的水分吸干,接种于准备好的培养基中。;1、以MS为基础培养基。

2、根据培养基配方,提前配制好母液。理出培养基表,按顺序称取琼脂、蔗糖等固体,以及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铁盐、有机物和激素等溶液,然后加入蒸馏水定容,搅拌均匀或加热溶化琼脂

3、用1N的HCl或NaOH调整pH值至5.8

4、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瓶中,扣上盖子,送入灭菌锅中高温消毒。;接种:在超净工作台上,将无菌的材料切成小段,

每瓶接种4-10个点;如果是外植体,一般一个培养瓶接种一个外植体

封口:用无菌药棉或盖子将培养瓶盖紧;

培养温度:20-30℃,光照1000-2000LX。;1、诱导与分化:消毒处理后的外植体,接种到设计好的诱导

培养基后,经过初代培养,获得无菌的外植体,然后会分化出单芽。

2、增殖培养:增殖是组培的重要阶段,为了扩大繁殖系数,

需要继代培养,分株或切段转入增殖培养基中,增殖培养基

一般在诱导分化培养基上进行改良。

3、生根培养:继代培养形成的不定芽、侧芽,一般没有根,必须转到生根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才能获得健壮的根系和完整的植株。;1、试管苗从无菌、低光照、恒温、100%湿度的稳定环境进

入自然环境,必须进行炼苗阶段。移植前,先将生根培养瓶置

于大棚7-30天,用遮光网调节光照强度,光照逐渐增强。

2、移栽时,取出小苗,用自来水将根系上的营养基冲洗干

净,再栽入已准备好的消毒好的基质中。

3、移栽后要适当遮荫,加强水分管理,保持较高的空气湿

度(相对湿度90%左右),但基质不宜过湿,一般基质保持50-60%,水分过多容易烂苗。;韩磊,汪旭东,吴先军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种子,2005,24(1):38-

43.

梁称福.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