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喀斯特山区水稻和饲用油菜轮作栽培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
文件大小:20.35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5.61千字
文档摘要

《喀斯特山区水稻和饲用油菜轮作栽培技

术规程》编制说明

目次

一、任务来源 3

二、编制目的和意义 3

三、编制原则和依据 3

四、主要工作过程 4

1.成立标准起草工作组 4

2.资料收集分析、技术准备 4

3.标准编写,形成技术规程草案 5

四、主要技术内容确定的依据 5

1.适用范围 5

2.规范性引用文件 5

3.术语及定义 5

4.主要技术指标确定的依据 6

五、采用的国际标准 7

六、与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7

七、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8

八、标准作为强制性或推荐性标准的意见 8

九、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8

十、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8

十一、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8

一、任务来源

本技术规程由贵州大学申报,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饲料饲草化学成分迁移与种养循环关键技术”项目支持下完成。

二、编制目的和意义

水稻-饲用油菜轮作是我国南方湿润生态区的重要种植模式,具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病虫害等优势。水稻与饲用油菜轮作的关键技术环节包括整地、播种、施肥管理、水肥耦合、病虫害防控及机械化收割等,此模式不仅能确保作为产量与品质双提升,还能助力“增草节粮”国家战略实施,缓解优质蛋白饲料资源短缺问题。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强调通过轮作休耕、秸秆还田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水稻田淹水环境抑制旱地杂草和土传病害,饲用油菜根系疏松土壤并增加有机质,缓解连作障碍。贵州思南县试验显示,轮作3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20%。农业农村部《到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提出“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提高养分利用率”。饲用油菜残茬还田补充钾、硼等元素,减少化肥依赖。轮作模式下化肥用量课减少20%左右,速效磷、钾含量分别提升18%和15%左右。水稻-饲用油菜轮作是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农业”“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践载体。因此,在贵州喀斯特山区水稻和饲用油菜轮作栽培技术规程的制定。该标准的制定目的不仅能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还可为畜牧业提供优质蛋白饲料,助力农业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全面响应《“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的核心目标。“喀斯特山区水稻和饲用油菜轮作栽培技术规程”的制定不仅是农业技术标准化的体现,更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生态治理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技术集成与创新,水稻饲用油菜轮作模式能为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和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编制原则和依据

本标准的编制原则是在本团队现有研究基础上,查阅国内外关于水稻饲用油

菜轮作模式下种养循环、增草节粮、豆粕减量替代、草畜(禽)平衡的资料,同时在贵州思南地区进行水稻饲用油菜轮作相关试验,涉及水稻饲用油菜种植的整地、播种、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控及机械化收割等多方内容,确保技术规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编制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确保标准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同时,我们充分考虑贵州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水稻、饲用油菜的生长特性,力求使标准更加贴近实际,便于推广和应用。此外,我们还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轮作技术和管理经验,结合贵州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完善,以期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水稻饲用油菜轮作栽培技术规程。

标准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要求和规定编写内容。坚持引用最新的国家标准。文件主要技术指标来源于生产实践,并经提炼论证,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在制定过程中,广泛汲取了各编制单位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基层植保工作人员、油菜种植者的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和分析。在指标的选取上,参考了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做到了规范性技术要素和技术指标选取科学合理、有据可依。

四、主要工作过程

1.成立标准起草工作组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饲料饲草化学成分迁移与种养循环关键技术”项目开始后,于2023年11月组建了标准起草工作组,组织标准编制和协调工作。标准起草组认真学习了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同时制定了标准编制工作计划、编写大纲,明确任务分工和各阶段时间进度。

2.资料收集分析、技术准备

标准起草工作组首先广泛汲取了其他相关标准的编写经验,组织成员深入分析、讨论并总结了与喀斯特山区水稻和饲用油菜轮作栽培技术相关的标准、资料和政策,全面掌握了标准的内涵及其编制方法;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