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CNAS CL01 G001 2024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的应用要求培训.docx
文件大小:24.28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2
总字数:约6.07千字
文档摘要

CNAS-CL01-G001:2024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的应用要求培训

一、准则概述

(一)准则定位

重要配套文件:CNAS-CL01-G001:2024是《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的应用要求文件,旨在明确CNAS-CL01相关条款的具体实施要求,对实验室认可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强制性执行:作为实验室认可的强制性要求文件,与CNAS-CL01同步应用。当本文件与专业领域应用说明不一致时,以专业领域应用说明的要求为准。

(二)修订背景与目的

背景:随着检测和校准行业的发展,实验室面临新的挑战与需求,原有准则应用要求在实际执行中出现一些新情况,为了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提升实验室认可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对CNAS-CL01-G001进行了修订。

目的:进一步细化实验室认可评审要求,明确实验室在人员、设备、方法、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具体操作规范,帮助实验室更精准地满足认可准则,确保检测和校准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公正性,增强实验室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三)适用范围

本准则应用要求适用于所有申请CNAS认可或已获认可的检测和校准实验室,无论其规模大小、组织形式及从事的检测和校准领域如何,均需依据本文件要求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管理体系,以维持认可资格并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四)过渡期安排

时间跨度:2024年7月1日至2025年7月1日为文件过渡期。

过渡期规定:在过渡期内,新旧版文件可根据实验室的换版情况进行使用。自2025年7月1日起,CNAS将按照CNAS-CL01-G001:2024的要求受理实验室的认可申请并开展评审活动。实验室应合理安排时间,在过渡期内完成对新版文件的学习、理解和体系调整工作,确保顺利过渡到新版要求。

二、核心条款解读

(一)通用要求

公正性风险识别(4.1.4新增条款)

条款内容:实验室应在任何可能发生影响公正性的事件时持续不断的识别风险。

解读:公正性是实验室检测和校准活动的基石。此条款强调实验室需建立动态的公正性风险识别机制,不仅仅是在体系建立之初进行风险评估,而是在日常运营中,一旦出现可能影响公正性的情况,如人员利益冲突、外部不当干扰等,要立即进行风险识别。这要求实验室对自身的组织架构、人员关系、业务活动等方面进行全面且持续的审视,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点。

应对措施:

建立公正性风险清单,定期更新。例如,每季度对可能影响公正性的因素进行梳理,包括人员兼职、利益关系、客户压力等方面。

针对识别出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如对于人员利益冲突风险,建立回避制度;对于外部干扰风险,加强与外部机构的沟通管理,明确拒绝不当干预的立场。

将公正性风险识别与防控纳入管理评审输入,确保管理层持续关注并推动改进。

(二)结构要求

法律实体要求(5.1更新内容)

条款内容:实验室或其母体机构应是法定机构登记注册的可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实体。该实体包括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以及相关登记注册法规规定的其他实体。

解读:明确了实验室或其母体机构的法律主体类型范围,相比旧版增加了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等,进一步适应了市场上多样化的组织形式。这意味着实验室在申请认可时,需更加清晰地证明自身或母体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责任承担能力。

应对措施:

实验室应梳理自身的法律登记注册文件,确认所属法律实体类型,并确保相关文件的有效性和一致性。

对于新成立或组织形式发生变更的实验室,要及时按照法规要求完成登记注册手续,并向CNAS提供准确的法律主体证明材料。

名称规范(5.1更新内容)

条款内容:实验室为独立注册法律实体时,认可的实验室名称应为其法人注册证明文件上所载明的名称;实验室为注册法律实体的一部分时,其认可的实验室名称中应包含注册的法律实体的名称。政府或其他部门授予实验室的名称如未在法人注册证明文件中体现,不得单独作为认可的实验室名称。

解读:规范了实验室名称的使用,保证实验室名称与法律注册信息的一致性,避免名称使用混乱导致的责任不清或误导客户等问题。

应对措施:

检查现有实验室名称使用情况,如有不符合要求的,及时进行调整。

在对外宣传、报告出具等活动中,严格按照规定的认可实验室名称进行使用。

管理体系文件(5.5更新内容)

条款内容:新增5.5c)实验室所设定的文件层级、类型、数量及详略程度应确保实验室活动实施的一致性和结果的有效性。注:实验室可根据实验室规模、实验室活动类型特点、工作量的大小、管理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人员的能力以及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