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结构与设备发展文化(一)龙骨结构和水密隔舱内容提要一、龙骨结构二、龙骨的作用三、水密隔舱结构四、水密隔舱的作用中国古代在船舶结构和设备方面的造船技术上,很长的历史时期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龙骨、水密隔舱、平衡舵、减遥龙骨、铁钉和铁锔连接技术、艌料密封和维修技术、桐油及油漆封护技术、指南针、船坞等,都是中国在造船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是对世界造船技术的贡献。下面,我们首先来看龙骨结构。一、龙骨结构二、龙骨的作用旁龙骨是在龙骨两侧的纵向构件。它承受部分纵向弯曲力矩,并且提高船体承受外力的强度。肋骨是船体内的横向构件。它承受横向水压力,保持船体的几何形状。龙筋是船体两侧的纵向构件。它和肋骨一起形成网状结构,以便固定船侧板,并能增大船体的结构强度。三、水密隔舱四、水密隔舱的作用首先,由于舱与舱之间严密分开,因此在航行中,特别是在远洋航行中,即使有一两个舱区破损进水,水也不会流到其他舱区。从船的整体来看,仍然保持有相当的浮力,不致沉没。如果进水太多,船支撑不住,只要抛弃货物,减轻载重量,也不至于很快沉入海底。总结一、中国古代在船舶结构和设备方面的造船技术上,很长的历史时期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二、龙骨结构和水密隔舱是中国古代造船人的伟大发明,是对世界造船史的伟大贡献。趣味思考:你知道中国古代造船人是仿照什么动植物发明的龙骨和水密隔舱的吗?船舶结构与设备发展文化(二)
平衡舵和减摇龙骨内容提要一、平衡舵结构二、平衡舵的优点三、减摇龙骨四、减摇龙骨的作用一、平衡舵结构
在汉代中国古船已开始使用舵了。后来传到国外,至今仍是船舶直航、转向必备的简单实用的设备。最初舵的发明可能是受鱼尾的启发,由桨演变过来的。早期舵杆并不与水面垂直,称为拖舵。然而在宋代,内河船舶上已经开始采用平衡舵了。二、舵的作用舵是用来操纵和控制船舶航向的装置。到唐、宋时代船尾舵日臻完善和成熟。除了有平衡舵,还有在舵叶上开菱形小孔,使舵叶两侧的水相通,转舵既省力又不影响舵效的开孔舵。有的舵上还加设悬舵索和绞舵装置,以便根据航道深浅调整舵叶入水深度。三、减摇龙骨减摇龙骨也称舭龙骨,是中国造船技术一项重要的技术发明。舭龙骨是伸出船舭部的板,长度占船长的三分之一略多一些。四、减摇龙骨的作用减摇龙骨这一技术,对改善船舶航海性能、保证航海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占据船舶体内的体积,并且能造成显著的防摇效果”。外国船安装减摇龙骨始于19世纪前25年内,比中国晚了数百年。总结平衡舵和减摇龙骨是中国古代造船人的伟大发明,是对世界造船业的伟大贡献。趣味提问:你知道中国古代造船人仿照什么动物发明的减摇龙骨吗?船舶结构与设备发展文化(三)
铁锔技术和艌料密封等其他发明内容提要介绍了我国古代造船人的其他伟大发明,如:铁锔连接技术、艌料密封和维修技术、桐油及油漆封护技术、船坞、锚泊设备、桅杆、风向标。一、铁锔连接技术中国古船除了使用铁钉连接外,还广泛使用铁锔连接技术。铁锔是用铁锻制的造船紧固件,是一种兼有螺栓和钉连接功用的连接工艺。主要使用在船体的外板之间、外板与舱壁板、肋骨、以及内部构件之间。如蓬莱元朝古船,在两个外板间开出锔槽,铁锔紧挂在舱壁板上,既保证了舱壁板的定位,又加强了舱壁板与外板的连接。据泉州宋朝古船铁锔文物表明,宋朝古船制造中已采用铁锔工艺,这种中国古代造船特有的挂锔连接工艺沿用至今。二、艌料密封和维修技术三、桐油及油漆封护技术中国传统船舶采用桐油封护船体,是船材防腐的一种特殊技术。桐油是中国特产的油料树种,主要产地有云南、江西、四川、湖北、安徽等地,是由桐油种子所榨取的油脂。淡黄色,半透明,具有粘性大、耐酸碱和渗透性强等特点,用于涂抹木船船材表面,有防腐、隔水、隔潮、迅速干燥、耐高温、附着力强等效果。桐油还用作捻缝油灰的调和剂。四、船坞五、锚泊设备六、桅杆七、风向标总结我国古代造船人在船舶结构与设备方面有许多发明创造,为人类造船业的发展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新一代造船人,这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知识拓展:请查阅并学习有关中国古代造船人伟大发明的有关资料。所有木船,板与板之间由于木材热胀冷缩,日晒雨淋,碰撞损坏等,会出现缝隙,造成渗水,进水,危及船舶安全。采用一定的材料、工艺使船不渗漏,这就是中国造船史的捻缝技术。关于捻缝技术出现的准确年代,尚难以确定,不过已为杨州施桥出土的唐代木船和其后出土的多条古船所证实。这些古船上已经使用了捻缝技术。艌料有两种,一种是麻板,用麻丝、桐油、石灰调制而成,福建等地还有使用贝壳灰、桐油、麻丝调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