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LB.□XXXXX-XXXX
PAGE2
ICS
FORMTEXT13.100
CCS
FORMTEXTD09
FORMTEXT14
FORMTEXT山西省地方标准
DBFORMTEXTXX/TFORMTEXTXXXX—FORMTEXTXXXX
FORMTEXT?????
FORMTEXT采煤工作面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分布测定指南
FORMTEXT点击此处添加标准名称的英文译名
FORMDROPDOWN
FORMTEXT?????
FORMDROPDOWN
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发布
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实施
FORMTEXT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STYLEREF标准文件_文件编号DBXX/TXXXX—XXXX
PAGE3
STYLEREF标准文件_文件编号DBXX/TXXXX—XXXX
PAGE2
采煤工作面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分布测定指南
范围
本文件给出了采煤工作面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分布测定的术语和定义、仪器与设备、测定方法与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分布范围确定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内采煤工作面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分布测定工作。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274气体分析校准用混合气体的制备称量法
GB/T15663.8煤矿科技术语煤矿安全
GB/T30431实验室气相色谱仪
GB/T44819煤层自然发火标志气体及临界值确定方法
MT/T757煤矿自然发火束管监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矿井内因火灾
发生在矿井内的由于煤或其他易燃物质自身氧化蓄热,发生燃烧而引起的火灾。
[来源:GB/T15663.8-2008,7.3,有修改]
煤的自燃倾向性
煤在常温下氧化能力的内在属性。
[来源:GB/T15663.8-2008,7.4]
自然发火煤层
矿井中曾发生过内因火灾或有可能自燃的煤层。
[来源:GB/T15663.8-2008,7.5]
采煤工作面
煤矿井下煤层回采的场所。
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
采煤工作面由切顶线向采空区方向形成的散热带、氧化带和窒息带。
[来源:GB/T15663.8-2008,7.28,有修改]
仪器设备
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测定应采用采空区温度检测系统和采空区气体组分检测系统。采用采空区温度检测系统来测定采空区温度变化情况,采用采空区气体组分检测系统来测定采空区气体组分。
采空区温度检测系统
采空区温度检测系统可采用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也可采用测温导线和温度传感器组成的测温系统。
采空区气体组分检测系统
采空区气体组分检测系统包括气相色谱仪、气样束管、气体采样器、抽气泵、取样气囊等。
气相色谱仪应按照GB/T30431的要求配备,气相色谱仪应具有热导检测器和氢焰离子化检测器,并应具有实时响应值记录、谱图绘制以及色谱峰的鉴别和定量等功能。
气样分析应在程序升温实验结束24h之内完成。气样分析时要求分析组分全部在气相色谱仪上出峰完毕。
气相色谱仪应能够分析以下气体产物成分:O2、N2、CO、CO2、CH4、C2H2、C2H4和C2H6以及该煤层的自然发火标志气体。自然发火标志气体确定应按照GB/T44819要求进行。
气样分析需要的标准气应按国家二级标准物质或按GB/T5274的规定制备。
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分布测定方法
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分布判定准则
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分布主要依据采空区的O2浓度并结合采空区温升速率来判定:
散热带:O2浓度>18%,且采空区温升速率<1℃/d;
氧化带:18%≥O2浓度≥5%,或采空区温升速率≥1℃/d;
窒息带:O2浓度<5%且采空区温升速率<1℃/d。
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分布范围
根据采煤工作面进、回风巷道两侧分别确定的三带分布区域,采用综合取值法最终确定采煤工作面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分布范围。
测点布置
在采煤工作面试验现场的进、回风巷道内敷设测温导线和气体取样束管。气体取样束管应按照MT/T757的要求配置。采煤工作面初采结束后,每个采煤工作面沿工作面支架布置方向在支架后布置一条测试线路,该测试线路上布置5~8个测温测点和5-8个测气测点;在采煤工作面所有进、回风巷道各布置一条测试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