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真实情境创设与实施.docx
文件大小:18.19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2
总字数:约3.42千字
文档摘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真实情境创设与实施

【摘要】情境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存在的虚假情境、无效情境等问题,教师可借助信息手段,创设活动情境,设计问题情境,联系故事情境,让学生在对比、操作、探索、交流中形成道德意识,内化道德情感,提升道德素养。

【关键词】真实情境;道德法治;道德与素养

道德与法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生活性。其中,情境的创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以素养为导向,倡导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通过直观性、暗示性的方式,增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代入感,以此转变传统教学中泛泛而谈和空洞说教的现象。[1]针对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存在的虚假情境、无效情境等问题,教师须为情境彻底“卸妆”,还原情境教学的魅力,以真实而有意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成为探究者与建构者。[2]具体而言,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恰当使用情境,将教材中的课程资源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巧妙融合。本文以《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中的《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一课为例,谈谈在这一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一、借助信息手段,在鲜明对比中产生共鸣

当下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与学习中。对于课程教学而言,多样化的课件呈现方式、各种便于操作的功能化软件以及各类融合性资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关联学生真实的生活状态,营造课堂的生活气息,激活学生的多种感官,顺应他们的认知需求,使他们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彰显生活化情境的教学价值。教师要设计趣味性的内容,引进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愿意主动跟随教师的思路开展学习,强化对知识点的掌握。[3]

四年级学生已经或即将迎来自己人生中第一个完整的十年,他们的认知视域逐渐变得广阔,认知水平逐渐提升。教学《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一课时,如果采用单一的引导方式或生硬的灌输方式,就无法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教师可以“成长礼”活动作为导入环节,播放与成长相关的视频,引领学生回顾自己从呱呱坠地、咿呀学语、蹒跚学步,一直到入校学习的变化过程。视频中直观形象的画面以及动人的音乐旋律,一下子使课堂安静下来。学生全身心浸润其中,深切地感受到和谐的社会与学校、和睦的家庭带来的温暖和幸福。随后,教师将话题一转,创造鲜明的对比:在你幸福成长的过程中,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父母每天都在忙什么,他们是怎样度过这些时光的。大多数学生保持沉默。教师随即出示从问卷调查中得到的数据和信息,并展示提前收集的学生父母在工作、生活中的照片。学生一下子被这些内容所吸引,他们静静地观察自己的父母,看着他们勤劳的双手、饱含希望的眼神、娴熟的技艺、制作的丰盛晚餐……这些在生活中极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此时此刻释放出强大的育人力量。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打破了时空上的限制,为学生构建了生动可感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多维感官和情感基础,为后续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活动情境,在有效操作中内化情感

个体的认知规律决定了多重学习通道更有利于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因此,教师要将聆听、观察与实践有机融合,为学生搭建体验平台,凸显育人价值。

《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一课的核心目标在于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艰辛与不易,使学生产生感恩之情。上述导入环节中,学生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师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开展“梳理时光轴,深度寻亲情”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前,教师要求学生关注并收集与父母相处的经历,将相关照片带进教室。时光轴梳理了学生与父母相处过程中的清晰轨迹。在组织“梳理时光轴,深度寻亲情”实践活动时,教师营造了温馨的课堂氛围,通过轻柔的音乐和温暖的话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鼓励学生拿出照片,逐一分享与父母相处的片段。每张照片背后都承载着一段故事,学生轮流讲述与这些照片相关的记忆与感受,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接着,教师组织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将照片逐一排列在预设的时光轴上,形成生动具体的成长轨迹。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分享的形式交流父母的辛劳与不易,以及照片呈现的这些瞬间给自己带来的触动与感悟。这样的互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的感恩之情,使他们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加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

整个活动以亲身体验与情感交流的方式推进,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抽象概念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情感体验,在学生内心深处种下了感恩与责任的种子。

三、设计问题情境,在持续探索中深入思考

道德认知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直观思维的参与。这就需要教师基于课程资源和学习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逐步向着问题的纵深处探索。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发散性、层级性,同时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领学生在由浅入深、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