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2孙景坤先进事迹观后感个人感悟.pdf
文件大小:146.75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5-22
总字数:约3.43千字
文档摘要

96岁高龄的孙景坤是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山城村农民,他曾舍生忘死战沙场,在

抗美援朝中曾荣立一等功。一起来学习老兵的事迹吧!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2021孙

景坤先进事迹观后感个人感悟5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孙景坤先进事迹1

朴实纯粹,回馈社会

“我之前以为父亲就从来没替我着想过,但两年前他的一句‘我对不起你’,让我

知道他一直是爱我的。”孙美丽强忍着泪水说,“8岁上学,因交不起学费和腿有

残疾,同学们欺负我。按说我爸是生产队长,只要开个介绍信就可以免学费,可他

坚决不给开。”

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每有单位招工,孙景坤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

人。家里儿女7人,除了两个儿子正常招工外,其余都是农民。孙美丽16岁时,电

话局选电话员,但当她报上名时,却被父亲拿下来给了别人。“父亲说,你文化

低,别耽误了事儿。”

年轻时,孙美丽对父亲有一些抱怨,不理解父亲为何这样“苛刻”。但随着年岁渐

长,孙美丽终于渐渐明白,父亲总想更多地回馈社会。

“老人从来没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他身上那朴实纯粹的闪光点让人感动!”山城

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说。

近些年来,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靠低保金,随着上级部门发放的伤残金等待遇有所

提高,老人的生活得到改善。一些爱心人士多次提出要帮助他,但都被老人拒

绝:“不是我应得的,坚决不能拿。”

只懂吃苦,不知享受,孙景坤一家在山城村日子过得清贫。就像战争年代深藏军功

一样,孙景坤各种奖状一大摞,却从不拿出来。

孙景坤先进事迹2

吃苦在前,不求享受

1955年,孙景坤复员。丹东市安排他到工厂当车间主任,但他却申请回故乡山城

村,并担任第一生产队的队长。

山城村处于鸭绿江支流大沙河转弯处,是防洪能力最薄弱的地方,修堤筑坝迫在眉

睫。当时,没有机械化设备,独轮车都罕见,孙景坤就带头用筐挑、用肩扛,运送

土石。

经过几年的努力,大坝越建越高,越建越厚实,两岸土地得以保护,村民的生命财

产有了保障。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大沙河堤坝不断完善,原有的泥坝被石坝替代,但大坝的基础

依然是孙景坤带领一队社员打下的。如今,大沙河河坝两岸,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

场所。

“他深爱家乡每一寸土地,那时候没有吃不了的苦!”刘振发曾是第二生产队队

长,“村里种植蔬菜,要挑粪施肥,一个担子挑两个木桶,装满了有100多斤,还

要走8公里的盘山土路,孙景坤每天都带头干。”

回乡务农数十载,孙景坤吃苦在前、不求享受。“躺着享受,对得起牺牲的战友

吗?”

孙景坤先进事迹3

深藏功名,返乡务农

1948年,24岁的孙景坤告别新婚妻子,毅然参军,一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

年,他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征战中落下20多处伤疤。

孙景坤选择了深藏功名,返回家乡务农。

曾经和孙景坤一起生产劳动、如今86岁的老党员刘振发说:“只知道孙队长当过

兵,去过朝鲜,带领山城村第一生产队过上好日子,但也是刚听说他立过一等功、

当过大英雄。”

“只有在睡不着觉的时候,父亲才偶尔会和我谈起抗美援朝的往事。”大女儿孙美

丽说。一个夜晚,孙景坤给孙美丽讲:晚秋初冬,孙景坤所在排进入一片高粱地,

子弹炮弹如同刮风下雨一般打来,一个排的战士除了孙景坤外全部牺牲。“每当谈

起这些,父亲总是眼含热泪。”

虽已96岁高龄,老人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共获得了8枚军功章。

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平移重建征集资料,孙景坤默不作声地将立功证书、立功喜报

和部分珍贵老照片捐出来。纪念上甘岭战役60周年时,相关部门邀请他去北京参加

活动,需要穿军装拍照,他才从箱子底下找出军功章挂在胸前。

孙景坤先进事迹4

“那场战斗打下来,好多战友都牺牲了,鲜染红了阵地。”回忆起数十年前那些

并肩作战的战友们,96岁的孙景坤眼含泪水地说:“我想他们呀!”

孙景坤是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人,1948年,24岁的他参军入伍,从此

南征北战。

回忆起自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经历,孙景坤表情严肃。1950年10月,孙景坤随部

队赴朝鲜参战,后因腿伤不得不回国治疗,可伤还没完全养好,他就再次跨过鸭绿

江奔赴前线。

如今,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孙景坤的身上却留下了20多处伤疤。“现在腿上还有

一颗子弹没取出来。”他指着腿上一块已经变黑的皮肤说。

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孙景坤先后荣立一次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两次三等

功,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1955年复员后,他主动放弃在城市工作的

机会,回乡务农。而在那之后的几十年里,他从未提起自己曾经用鲜铸成的荣

耀。

直到20世纪90年代,抗美援朝纪念馆移地改建,向社会征集文物,孙景坤才决